如果你覺得台灣輸韓國很多,「成與敗」給你一個說法

好看的電影總有挖掘不完的花絮,如「屍速列車」裡首爾到斧山的高鐵:當年韓國政府告訴法國人,如果法國同意每年進口兩萬輛韓國汽車,這條「斧山行」的交通命脈,就採用法國的高鐵系統。這政策最大受益者,自然是韓國第一、曾世界排名第四的「現代」車廠(Hyundai)。

%e5%b1%80%e5%85%a7%e4%ba%ba

當台灣人看完「屍速列車」,驚呼原來韓國商業電影已經這麼進步、可以行銷世界各國賺取外匯,大喊台灣五十年內追不上時,其實,韓國跟台灣發展的分歧,在五十年前就已決定:韓國獨裁者朴正熙要傾全國之力打造世界品牌。他的後繼者做到了。

印度與某些非洲國家的影音產業也很發達,但他們不像韓國,能持續行銷到世界各重要國家,形成「韓流」。韓國的國家形象持續上升,這對打造各種品牌自然大有幫助,也能在原本就不錯的軟、硬實力上增加「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讓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更願意買單。而台灣的創作者,現在蒙受的是「馬太效應」的另一端:只要是台灣的電影、小說、電視劇,台灣本地觀眾就會先打個折扣,猜測大概不會好看,還是把錢省下來看「哈利波特」或「美國隊長」比較好。

「現代汽車」是打造韓國國家品牌的關鍵之一,在事關生命安全的汽車產業,能打入歐美先進國家,每天在路上看到許多韓國車奔馳,這自然有助於打造韓國品牌成為日本以外、亞洲第二的地位。這一步相當艱難,其他亞洲模仿者的汽車產業,包括台灣,還是很難走出國內市場。

要瞭解韓國的國家品牌之路,可以從「現代汽車」講起。

政變總統朴正熙與裙帶資本家鄭周永

「現代集團」的領導人鄭周永,是典型的亞洲財團老闆,永遠和統治者站在一起。日本人來,鄭周永迎合日本人。美國人來,鄭周永包得到工程。朴正熙前任李承晚總統時代,鄭周永一樣能拿到政府的錢。如果鄭周永生在東南亞,大概就是搞搞建築、種種橡膠,當個數十億財富的土財主。

一九六一年,朴正熙政變成功。政變後第十二天,朴正熙大舉逮捕韓國企業家,稱他們是「解放貴族」,指責他們是從李承晚政權得到好處,對國家卻沒有絲毫貢獻的「裙帶資本家」。企業家被迫簽署協定,願意將身家財產配合國家施政使用,才被釋放出來。

朴正熙不是虛張聲勢。現在的LG集團的創始人具仁會被釋放不久後,有位負責工業政策的陸軍上校要求具仁會協助一家電纜工廠的技術轉移與貸款,具仁會不在意,結果吃足苦頭。在槍桿子威脅下,韓國企業家從此知道,不要跟政府作對。

聰明的鄭周永抓得到朴正熙的想法:要得到政府協助,就要持續有國外收入。鄭周永先跟美國購買設備,建造一家水泥工廠,取代原本日本水泥在韓國的地位,還輸出到越南給正在打仗的美國人使用。然後鄭周永將偷學到的技術輸出到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完全自主建設水泥廠。一九六四年,現代集團在韓國政府協助下包下泰國高速公路合約,虧了幾百萬美金,但也因此精進技術,將工程合約拓展到越南、關島、新幾內亞、澳洲等地。

鄭周永漸漸得到獨裁者信任。一九六七年,鄭周永開始第一次的「斧山行」:建設從首爾到斧山的高速公路。鄭周永以他二十年來包工程的經驗,提出一個低成本方案,然後取得高速公路一半的標案。鄭周永開始每星期跟朴正熙共進一次晚餐。

韓國獨裁政權與企業家的合作,是「槍口下的婚姻」。只要配合政策,企業家可以得到政府從人民壓榨來的資源,銀行貸款可以數十倍於企業資本額,然後用關稅壁壘保障企業的國內市場。韓國人民沒有選擇,在高利率的時代,還是只能把現金存在低利率的本國銀行,讓政府拿去補貼大企業。進口商品很貴,要出國旅遊必須經過許可,韓國人努力工作存的錢,又源源不絕轉手給大企業。

依照「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作者所述,類似韓國的作法稱為「政府規訓」。韓國現在的成功,來自於五十年前政府能成功地「規訓」大企業,讓這些「裙帶資本家」為齊一的國家目標努力,然後政府會協助大企業搏取利潤。韓國的「政府規訓」,在朴正熙被暗殺後並沒有中斷,縱使中間經歷諸多貪污腐敗的總統還是繼續進行。直到今日,在三星等大財團遇到瓶頸之際,韓國政府繼續「規訓」中小企業打進國外市場。

讓我們來看看朴正熙在汽車工業怎麼做。一九六二年,韓國第一個五年計畫,鼓勵企業跟外國企業合作,開展汽車套件組裝。第二個五年計畫,韓國政府要求汽車產業要將國產零件佔全車價值的比重,從百分之二十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一九七三年,韓國政府要求「國民轎車」全部使用韓國的生產零件。一九七九年,韓國政府明訂汽車為國家機器出口的重點。

鄭周永和朴正熙很「麻吉」的時候,藉機跟大總統提出,給現代集團一個貸款,就保證在一九七六年出口五千輛汽車。一開始,這些承諾都是企業的賠錢貨。工人頻頻出錯,生產線常常中斷,塑膠零件在高溫下爆裂,汽車門把脫落,煞車不牢靠,出廠沒多久就掉漆,即使在非洲與中南美,這些車子虧本賣也沒多少人想買。韓國政府為了獎勵鄭周永,繼續補貼現代集團其他子公司,例如限制原油運輸一定要用現代集團的船,來讓這些搖搖欲墜的汽車公司撐下去。

終於,在美國政府打壓日本汽車時,現代集團的小車Excel以比日本車更便宜的價格,在一九八七年出現二十六萬的銷售量。但其實,這些銷售仍然虧本,而現代汽車直到一九九一年才有辦法製造出「真正的」汽車引擎,此時現代汽車的生產水準還不到日本豐田一半。為了完全掌握技術,現代汽車不斷用各種你可以想像得到的「招待」方式,款待來自國外的臨時顧問,補強汽車製造的關鍵技術。

朴正熙「規訓」大企業的方法,就是訂定明確的目標,然後讓大企業彼此競爭。這些大企業或許都有「裙帶關係」,但達不到要求、在競爭中落敗,還是得淘汰。一九七三年時,韓國汽車市場年需求只有三萬輛,養一家車廠都不太夠,但政府補助「現代」、「新進」、「起亞」三家車廠,讓他們競爭。「新進」原本跟通用汽車合作,排名第一,但後來資不抵債,韓國政府就讓他破產,由「大宇」公司接管。

當韓國國內市場擴大時,其他財團也想分一杯羹。「亞細亞汽車」進場,但失敗,被「起亞」收購。一九九〇年代,還有「雙龍」與「三星」。這時,大宇集團原本更受統治者青睞,但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大宇汽車破產,「起亞」被現代汽車併購,雙龍汽車被中國國有的上海汽車收購,三星汽車則停止技術開發,實際上是貼牌經營。現代汽車成為韓國國內競爭的最終勝利者,開始進入中國、印度兩個重要市場。二〇一〇年,現代集團賣出五百七十萬輛汽車。現在在美國,現代集團也還有8%,排名第七的市場份額。

朴正熙將軍的金融管制與反自由經濟

韓國在金融管理上採取看起來有點瘋狂的作法,一直受到美國強力反對。李承晚時代在美國壓力下開放的金融業,朴正熙又加強政府管控,讓資金放在獲取技術能力,以出口能力來規訓廠商能得到多少低利貸款。一九六二年,韓國政府立法將中央銀行納入財政部管轄,央行會針對貸款給出口商的銀行「再貼現」,讓出口商能取得極低利率的貸款。

韓國央行不斷釋放資金給出口商會加速通膨,人民得承擔通膨苦果。當年韓國人民必須忍受和通膨相較極不合理的低利率存款,但由於金融管制,以及缺乏保障的社會福利,韓國人民還是不得不在本國銀行存下養老的錢。出口商得到銀行低利貸款,計算通膨的影響後實際利率是「負十到負二十」。但即使壓榨本國存戶,資金依然不夠用,韓國長期有龐大外債。不過,由於重視出口的政策成功,韓國的外匯收入節節上升。一九八〇年初期,韓國政府讓銀行利率漸漸回歸正常。一九九三年,韓國解除資本管制。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受到重創,但很快就恢復元氣,這反倒成為韓國政府削減表現不佳公司的機會。

不過,韓國有三十年時間變相補貼大企業貸款利息,也造成這些超級大財閥實力強大,成為經濟惡霸。韓國的金融改革,也是要停止財閥藉由低成本的資金四處兼併、炒作房地產。

為了打造世界品牌,韓國培養了市場集中度比日、台都誇張許多的超級大財閥。最後這些財閥自然也就成為越來越難管控的怪獸,這是韓國快速成長付出的代價。大財閥底下什麼公司都有、什麼公司都買,年輕人要出頭,最快的方法還是依照財閥的選才標準唸書、學習大公司的社交模式、隱藏自己不要被貼上反體制的標籤。所以也有人認為「屍速列車」是諷刺韓國的「地獄社會」,高壓力、高競爭的環境,讓「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韓國人,必須過著壓抑人性的日子才能出人頭地。

追趕先進國家,就像階級翻身一樣困難

台灣曾經是世界經濟奇蹟,一世代間脫貧,下一世代就拉近跟先進國家的差距,人民豐衣足食,出國觀光旅遊稀鬆平常。經濟富裕來得好像理所當然,有時我們就不太能意識到,追趕先進國家,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如果定義歐洲、美加、紐澳與日本為「先進國家」,那麼,扣除那些前景不明的石油暴發戶、與香港、新加坡、澳門三個特殊的港口城市之外,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南美與非洲一些曾經接近「先進國家」的浪漫國度,殞落的數目遠多於後起之秀的南韓、台灣兩個個案。「先進國家」並不會停滯不前。「先進國家」會持續進步,還常以「自由經濟」之名來掠奪後進國家的資源。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是刀峰相見、血肉相搏。如果計算人均GDP的絕對差異,「先進國家」與東南亞諸國、南美、印度的差距,幾十年來是繼續擴大,而不是縮小。後進國家就算有短暫的快速成長,也很容易陷入瓶頸又放緩、停滯。能像南韓這樣長時間一路追趕、在各類產業都拉近距離的國家,二次大戰後絕無僅有。

事後的先見之明告訴我們,似乎只有像南韓這樣的「舉國體制」、政府強力規訓企業發展,才有機會快速追趕「先進國家」。但南韓付出沈重的代價,例如遠超過「先進國家」的自殺率。

從一開始,台灣跟南韓就是走不同的路。南韓的路線明顯的高風險,而台灣的作法,以「成與敗」的說法是:『國民黨從未利用對金融體制的控制去執行一種以大公司為中心的製造業政策』、『台灣沒有日本通產省和韓國經濟企劃院用來支援特定製造業目標的那種高度分化的優惠銀行貸款』、『沒有「主銀行」體制,沒有一個主要機構藉此密切監督和支援工業的發展』、『私營企業要攀上技術階梯,只能靠現時盈餘和來自場外交易市場、代價高昂的借款』、『一九八〇年代,韓國出口品的品質與附加價值皆超過了台灣,而在之後十年,韓國在人均國民所得也迎頭趕上,甚至超越了台灣』。

台灣,美人遲暮。韓國,艱難地迎向世界。

脫離早期的草莽階段,現在的台灣已經無法複製南韓的政府規訓。不管誰執政,台灣不可能再剝削人民來扶持大企業,也不被允許操控關稅、匯率、利率。過去已成過去,我們可以從南韓經驗裡確認的是:人性複雜而幽微,利益者各有打算,國家產業的發展,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代議制度、自由經濟、人權保障,還不夠讓我們追上「先進國家」。因為,這些條件,「先進國家」通通都有。

我們擷取「成與敗」裡的短評:『與日本和韓國不同,台灣解除金融管制之際,它的主要企業仍未實現高水準的技術進步,也仍未從外國技術供應商那裡獨立』。沒有具競爭力的國家產業,經濟就容易走下坡。沒有聘僱大量本地勞工的製造業,22K與中年失業就會越來越多。這些都是南韓持續保有、而台灣漸漸失去的優勢。

小確幸國度的台灣,擔憂著國家產業衰弱、與人口老化的未來。靠著「舉國體制」讓GDP高速增長的韓國,卻是與國家實力不相符地超級不快樂。人類真正的幸福,終究只能存在喜歡編故事的大腦裡。

看完「屍速列車」,我淚流滿面。

  • 本文附圖為韓國電影「局內人」宣傳劇照,這部電影刻畫韓國財閥與政治人物勾結的醜聞。和「屍速列車」類似,「局內人」是先有漫畫、再有電影出現。
  • 本文多數內容與觀點,來自「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這本書由「八旗文化」出版,書中除闡述韓國成功之道、台灣的早期成功與後期放緩,還詳細說明其他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為什麼前進的步伐屢屢落後。推薦大家把這本書列入必看書單,雖然我們可能會越看越扼腕。
  • 順便一下延伸閱讀:從屍速列車現象談「你什麼時候產生了台灣可以追得上韓國的錯覺
  • 順便一下延伸閱讀之二:我們為何拍不出《屍速列車》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你的分享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fb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