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壓力會讓耳鳴更嚴重

通常,耳鳴病人不會跑來精神科看診。不過從開診所到現在,我已經聽到超過一百位病人跟我說,他們的耳鳴症狀改善許多了。有些是跟我提到耳鳴症狀後,我特意調配經驗裡對耳鳴效果比較好的藥物。有些人則是睡飽、心情改善後,才發現耳鳴聲音變小了。

為什麼耳鳴難治療?因為,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從內耳的耳毛細胞,到大腦的聽覺皮質,中間出了什麼問題,都可能會讓耳鳴增加。絕大多數的耳鳴,是因為聽覺皮質的過度活躍,造成病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而自律神經系統、以及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都會影響聽覺皮質。所以失眠、疲勞、憂鬱、壓力太大,都會讓耳鳴症狀惡化。

最初會引起耳鳴的起因,通常是因為噪音造成耳毛細胞受損、自然老化造成聽力受損、或聽神經系統與聽覺皮質過濾雜訊的功能變差。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嚴重失眠、焦慮造成聽覺系統的過度敏感。不管原因是什麼,細微、深藏腦部的聽覺系統,讓我們很難直接治療耳鳴,找不到對多數人有效的速成藥物,但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耳鳴的嚴重程度。

耳鳴的聲音如果太大聲、太尖銳,常會引發病人的煩躁、焦慮、失眠,或過度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而這些症狀,又會讓耳鳴變嚴重,造成「惡性循環」。所以面對耳鳴,一定要果決地畫出一刀,斬斷惡性循環。

改善耳鳴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一定要「好好睡」。睡得飽,睡得有精神,才能改善疲勞,讓心情變好,減緩自律神經失調。如果察覺容易胡思亂想、不易專心、或情緒不穩定(耳鳴的嘈雜聲音很容易讓這些症狀惡化),可以來精神科重新調整藥物。

除短期服用藥物(一般建議3-6個月為一個療程),受耳鳴干擾的病人,同時可以多運動、練習瑜伽、太極、腹式呼吸等,盡可能成為長期的生活習慣,也可減少復發機率。

耳鳴不一定能100%治療好,但透過睡飽、服藥和運動,降低耳鳴的嚴重度,就能讓大腦漸漸去習慣、不會被打擾、分心。培養興趣、嗜好讓大腦分散注意力,當剩下自己一個人、或在很安靜的場所時,就放點輕音樂,都可以讓大腦不要常去注意耳鳴的聲音。

不過,雖然很多精神科醫師都有改善病人耳鳴的經驗,如果你剛出現耳鳴症狀,而且沒有明顯的失眠與憂鬱症狀,第一線應該還是要先到耳鼻喉科做基本的檢查(90%耳鳴病人在聽力檢查可找出問題)。如果你覺得症狀改善有限,再轉到精神科看診,或兩科合併治療,有可能一個月內就能感覺到有進步了。

本文主要資料來源:Tinnitus Treatment, Clinical Protocols. 作者:Richard S. Tyler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千疼痛病人臨床經驗與多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Elsevier)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The Headache Handboo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RC Press)
  9. Neuropathic P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Antidepressant Use Rising, Especially in Women (MedScape)
  11. Brain Inflammation Tied to Depression, Suicidal Thoughts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疼痛與身體症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