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 陳豐偉

失眠

睡眠讓大腦排毒,科學期刊這麼說

跟初診病人會談時,我會先確認病人的焦慮、憂鬱症狀嚴重到什麼程度,對現實生活、工作影響大不大。如果病人只有「失眠」比較嚴重,其他症狀還算輕微時,有時,我會先讓病人好好睡一星期再說。

睡飽一星期後,有些病人的整體狀況就好多了,也就比較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然後多運動,走回正面循環。[……]

Read more

心的力量

不要讓杏仁核綁架了(康健雜誌)

「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是知名的”EQ”(情緒商數)作者丹尼爾‧高曼想出的名詞,生動地傳達出「杏仁核」的重要性。當我們火冒三丈,情緒無法平復,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時,請默念「不要讓杏仁核綁架了」六聲,或許能幫助恢復平靜。[……]

Read more

過動症

被忽略的分心女孩(聯合報)

我在歐盟官方網站上找到一份過動症專家白皮書,開場白就提到過動症女孩被忽視、低度診斷、缺乏治療,已經是性別人權的重要議題。這才讓我注意到,原來我們都習慣用男孩的角度去看過動症。[……]

Read more

更年期與經前症候群

主宰、迷人、有爭議的女性賀爾蒙(康健雜誌)

有時在我的診間會出現以下對話:「醫師,我有去看婦產科,有開一顆賀爾蒙的藥,我吃了覺得好很多,所以把你的藥停掉一顆。兩邊的藥一起吃有沒有關係?」

精神科診所的病人,25-55歲的女性接近半數,其中不少有更年期相關的問題。有些女性在接近四十歲時就出現「近停經期」(perimenopause)的症狀,如失眠、易怒、心情低落、增胖。到更年期,熱潮紅、夜汗、頭痛、注意力記憶力變差,更加讓人不舒服。[……]

Read more

心的力量

別帶給病人父母壓力(聯合報)

偶爾會有以下對話—-醫師:「你的大腦生病了」。病人大驚:「憂鬱症不是心靈的疾病嗎?」(然後用雙手在胸口比個心型)。「憂鬱症是大腦的疾病」,醫師篤定地說。「可是我是用心在思考」「如果用刀在你的大腦刺個洞,你還能再思考嗎?」[……]

Read more

心的力量

台灣人,這麼不快樂嗎?(康健雜誌)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媒體報導說,根據某某研究,台灣人越來越不快樂,擔心失業、收入不高、經濟衰退。有些調查出自擅長議題行銷的人力網站,媒體也是照單全收。

但台灣人有越來越不快樂嗎?快樂,或不快樂,怎麼測量,怎麼做前後比較?跟還沒有Internet、沒有智慧手機與iPad的時代比,現在的台灣人是否更不快樂?[……]

Read more

壓力

別讓壓力影響性生活(康健雜誌)

在華人社會,「性」仍然隱晦、難以啟齒。沒有主動問,病人不會提最近的性生活。男病人偶爾還會問說,最近缺乏性慾,是疾病還是藥物造成?女病人則很難說出,沒有性生活也是個問題。[……]

Read more

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與畏懼症

社交恐懼症其實很常見,但多數被壓抑或隱藏下來。有社交恐懼症狀的人多達10-20%,甚至有些調查裡,有40%的人認為自己有「長期害羞」的症狀。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個性」或「人格特質」。[……]

Read more

潘卉郁醫師談親子

認識妥瑞氏症–我眨眼、扮鬼臉、罵髒話,我不是故意的! (潘卉郁醫師)

阿翔(化名)從小活潑外向,成績不錯,在學校也有許多好朋友。然而升上國小三年級後,事情開始變得怪怪的。阿祥常常莫名其妙地會眨眨眼、歪歪嘴,看起來就像扮鬼臉。有時候上課到一半,身體其他地方,像是肩膀、脖子、甚至肚子,會不自主地抽動一下。喉嚨也怪怪的,常常要清喉嚨、發出咳嗽的聲音,有時候也會發出短短的「阿」、「ㄜ」的聲音。[……]

Read more

腸躁症

腸躁症:你不知道的八個真相

(手機用戶點選右上方 可進入其他選項)

(文末還有六篇跟腸躁症相關文章的連結,值得你一一看完)

最近連續有三位病人誠懇地跟我致謝,感謝我改善他們多年來一直找不到治療方法的「腸躁症」。他們不是因為腸躁症來找我,但在腸躁症狀改善後,原本的焦慮症狀也跟著好轉。他們沒想到,竟然是在精神科看好腸躁症。[……]

Read more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