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 陳豐偉

暴食厭食

壓力大就一直吃?壓力性進食的原因與改善方法

壓力大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明明不餓,卻還是打開冰箱、打開零食櫃,或煮了一堆食物、用Ubereat 叫東西吃?這種生理上不餓,但心理上因為壓力而追求飽足感,稱為壓力性進食(stress eating)。這時候我們常會優先挑選高糖、高脂或高鹽的「安慰食物」,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放鬆與愉悅。

什麼是壓力性進食

壓力性進食指用「吃」來安撫負面情緒(如焦慮、悲傷、無聊、挫折),而不是用來滿足身體的能量需求。心情差或不穩定時特別想吃甜點或炸物、吃得很快、吃完感到罪惡,甚至在別人看不到時偷吃,都屬於壓力性進食。如果偶爾發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反覆出現而且難以控制,就有可能衍生發胖、飲食不均衡等健康問題。[……]

Read more

憂鬱症

憂鬱症不治療,罹患失智症機率大增

2023年的一個研究發現,罹患憂鬱症後,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日後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會大增。

為什麼這兩者會有關聯?或許這跟「發炎反應」有關。現在醫學界普遍認為,嚴重的憂鬱症,常伴隨「大腦發炎」反應。而如果我們努力做一些事情,如睡飽、多運動、健康飲食,可以降低45%的失智症發生率。這些事情,通常也可以減輕大腦的發炎反應。

也就是說,「發炎反應」可能會惡化失智症的進展,而治療憂鬱症的過程,會減輕大腦的發炎反應,也就間接讓失智症的發生率降低了。

這研究使用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資料,分析354,313位年齡介於50至70歲的參與者資料。所有人都被納入失智症風險追蹤,[……]

Read more

失眠

喝酒入睡,是不好的習慣

我常遇到這類病人:當好幾年前嚴重失眠時,不想吃藥,就每天靠喝酒入睡。結果越喝越重,最後變成每天要喝「一手啤酒」、半瓶紅酒、或一大杯烈酒才能入睡。覺得這樣不行,每天要花很多錢買酒,也會擔心長期這樣喝酒肝會壞掉,最後只好來看診。

酒精對睡眠品質的影響

許多人不知道,喝酒雖然會比較好睡,但睡眠品質不好、容易中斷、早醒。酒精會干擾睡眠,改變正常的睡眠結構和周期。睡前體內如果有酒精殘留,前半夜的深睡可能會增加,但「快速動眼期」睡眠減少;等酒精在半夜被代謝後,淺眠的比例會上升,導致頻繁醒來,睡眠變得片段、睡眠品質變差。

晚上經常喝酒的人,有九成回報至少一種睡眠相關問題,例如夜間醒來、或白天嗜睡。靠喝[……]

Read more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常見哪些症狀?如何判斷是否自律神經失調?

前陣子,我有一位病人全身莫名發癢好幾個月,皮膚科醫師治療一陣子沒有好轉,跟她說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請她來找精神科醫師。我開了一顆藥,下星期回來說好多了,我就請她先繼續吃藥,先把半年的療程吃完。

什麼狀況會是自律神經失調,需要看精神科?如果是類似恐慌症的強烈爆發,或同時伴隨長期、嚴重的壓力與憂鬱焦慮症狀,這時,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就很高。但如果是單一症狀,如眼睛癢、皮膚癢、喉嚨梗塞感、感覺胃食道逆流,最好還是先讓專科醫師看過,覺得不太像是該專科問題,再來找精神科會比較安全、避免誤診。或者像四、五十歲以上出現排便不正常,先到腸胃科檢查,排除沒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再來懷疑是不是腸躁症、是否腸[……]

Read more

失眠

失眠的人不靠藥物改善睡眠:睡眠衛生的重點

有些人長期睡不好,但不想依靠藥物。有些人先選擇服藥,但也希望能繼續改善睡眠品質,減少用藥。我搜尋網路上常見關於「睡眠衛生」的一些重點,整理一下,讓大家有個參考。

維持規律的入睡、起床時間

所有專家都建議,要改善睡眠,一定要固定入睡、起床時間,讓生理時鐘穩定下來,即使週末、假日也一樣。就算前一天睡不好,還是要按照設定時間起床。起床後如果能曬曬太陽更好,然後不可以再補眠。可以設定在晚上11點入睡,睡8小時後起床。

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良好的睡眠需要安靜、黑暗且舒適的臥室。降低燈光亮度、隔絕噪音、使用厚窗簾保持房間昏暗,都有助於入睡。舒適的室內溫度,臺灣有醫院建議維持在25~26°C左右,可[……]

Read more

憂鬱症

憂鬱症不治療會怎麼樣?不要怕看精神科

許多人常會「心情 blue 」,有些憂鬱症狀。但是否嚴重到需要治療?我常問病人,你最近會不會注意力、記憶力變差,容易恍神,做事情的能力變得不好,工作上常常出錯?如果大腦認知功能已經受到影響,表示憂鬱症已經有些嚴重,要認真考慮接受治療。

有許多學者認為,持續、嚴重的憂鬱症,主要的病因是長期持續的壓力,傷害了人類大腦與內分泌的「壓力反應」系統,最後惡化了「大腦發炎」,損害腦細胞,妨礙腦神經細胞新生作用(neurogenesis)。如果病人已經出現心情持續低落、沒有動力、以前喜歡的事情現在沒興趣,那表示大腦受到的影響又更大了。再不治療,人生的各個層面會受到許多衝擊。

查詢一些研究,已經變[……]

Read more

憂鬱症

憂鬱症藥物要吃一輩子嗎?

2021年時有個研究,發現曾經有至少2次憂鬱症發作、而且穩定服藥9個月以上的病人,如果漸漸停藥,在一年內復發的比例是56%,如果持續服藥,一年內復發的比例是39%,有顯著差異。

研究的重點

這些病人來自英國的基層診所,都有穩定長期服藥,已經是至少第二次發作,持續服藥的總天數超過兩年。「停藥組」階段性地漸漸減少藥量,減藥、停藥的過程都很穩定,然後觀察一年內會不會復發。在減藥、停藥時,病人有繼續服用跟原本藥物外觀一樣的安慰劑。

這些病人都必須符合正式的「憂鬱症」診斷,有一定的嚴重度,如果只是短暫或較輕微的憂鬱症狀,都不會列入研究計畫。而「復發」也必須達到至少一種嚴重的憂鬱症狀、持續超過兩[……]

Read more

憂鬱症

悲痛、心碎,有時會引發致命的發炎反應

我們常在新聞或親友的真實經歷看到:一位摯愛的親人或戀人過世後,造成家人、伴侶過不久也離開世間。有時我們會說,他們在天上又見面了。醫學研究陸續發現,嚴重的悲痛反應,常常會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讓我們原有的身體疾患突然惡化,嚴重時會帶來死亡。「在天上相逢」的意象雖然感人,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死亡

悲痛、心碎與發炎反應的關聯

研究發現,當我們經歷強烈而無法挽回的失落,尤其是親密伴侶或摯愛親人離世,大腦會面臨激烈的壓力反應。這時,身體會大量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導致體內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就像是在面臨實際的威脅一樣,引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

原本這種發炎反應是要保護身體,[……]

Read more

恐慌症

是恐慌症或心臟疾病?深入瞭解恐慌症狀

最近看到美國知名的媒體寫到:有些男生的焦慮症,常嚴重到好像要心臟病發作,不得不送急診時,才會揭露出來。通常,發作時好像心臟病、送急診檢查又正常、會焦慮擔心再度發作,就很可能是「恐慌症」了。

在我剛來到五甲開精神科診所時,民眾對恐慌症的瞭解有限,常看到延遲就醫很久,全身顫抖走進診間的病人。還好多數恐慌症病人對藥物反應不錯,服藥後很快就能改善。現在,知道什麼是「恐慌症」的民眾比以前多很多,通常有一些徵兆出現,就會有親友提醒,這可能是恐慌症,趕快去看診。

為什麼恐慌症跟心臟疾病容易混淆?

恐慌發作時,常會出現多種劇烈的身體不舒服感覺,包括:

  • 心悸心跳加速: 感覺心臟劇烈跳[……]

    Read more

強迫症

強迫症對患者與家人、同事的重大影響

看到國外醫學網站在講「強迫症的社會影響」,我就順勢搜集了一些強迫症的相關資料,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為什麼強迫症分類上不算「重大精神疾病」,與強迫症無關的部分,病人一切都很正常,但持續不斷的強迫症狀,會讓病人無法好好過日子,有時也會影響到家人與同事。

強迫症狀可能會讓病人一天浪費非常多時間、妨礙正常的工作與學習。強迫症狀常讓家人覺得受不了、讓感覺與婚姻難以維持,讓同辦公室的同事覺得無法忍耐。而健保制度底下強迫症的治療是以高劑量的「血清素藥物」為主,調藥不容易,調整好藥物後,常需要長期服藥、不容易減藥停藥。

知道常見的強迫症症狀,讓我們可以對患者有多一分理解,幫助我們協助患者早期察覺症狀[……]

Read more

失眠

喝咖啡會影響睡眠,失眠的人先考慮節制喝咖啡

每天喝幾杯咖啡比較好?一杯?兩杯?三杯?或更多?有許多研究說一天喝兩三杯咖啡,會產生不錯的健康效益。不過,如果是常常覺得睡不好的人,可能得考慮節制一下咖啡了。因為,咖啡因的增強效果,會讓你的大腦即使在休息期間也依然加班運作。

咖啡會改變睡眠時大腦的運作模式

近期的一項研究指出,咖啡因不只是延長入睡時間、或讓睡眠變得很淺,而是會將原本應該休息的大腦,變得過度活躍,進入類似清醒高峰狀態的「高複雜度」模式,使神經網絡運作接近極限效率,轉向所謂的「臨界狀態」。在這狀態下,大腦具有最佳的資訊處理能力,神經網絡的運作效率與複雜度達到最高。但,如果我們是在睡眠時讓大腦進入「臨界狀態」,就可能會讓睡眠[……]

Read more

焦慮症

改善焦慮症的十個方法

當我們出現持續的焦慮症狀怎麼辦?國外的專家有許許多多建議,在這裡整理出十個具體可行的方法,協助你克服煩人的焦慮感:

一、一早醒來,就先想好今天要做什麼,並且開始做。有清楚的目標,轉移大腦注意力,可以有效降低無謂的焦慮。

二、找個人聊聊天,可以是家人、伴侶、朋友、同事,分散注意力、互相支持鼓勵,有時還可以因此找出改善焦慮的方法。

三、持續運動,不要中斷。運動時可以馬上改善焦慮,持續運動可以增強大腦的抗壓性。

四、找出需要你幫助的人:不管是工作、生活、或在學校、社團、公益團體,找出你可以幫助的人,增加生活的目標,也可以在幫助人的過程中讓你的大腦得到正面的力量。

五、每[……]

Read more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