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一個研究發現,罹患憂鬱症後,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日後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會大增。
為什麼這兩者會有關聯?或許這跟「發炎反應」有關。現在醫學界普遍認為,嚴重的憂鬱症,常伴隨「大腦發炎」反應。而如果我們努力做一些事情,如睡飽、多運動、健康飲食,可以降低45%的失智症發生率。這些事情,通常也可以減輕大腦的發炎反應。
也就是說,「發炎反應」可能會惡化失智症的進展,而治療憂鬱症的過程,會減輕大腦的發炎反應,也就間接讓失智症的發生率降低了。
這研究使用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資料,分析354,313位年齡介於50至70歲的參與者資料。所有人都被納入失智症風險追蹤,有一部分人在失智症發病前或發病時曾被診斷為憂鬱症。
研究結果顯示,未接受任何憂鬱症治療的病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接受治療的人高出30%。而這種保護效果在「憂鬱症狀呈現上升趨勢」的病人身上最為明顯。也就是說,當憂鬱症狀越來越嚴重時,如果能及時治療,無論是使用抗憂鬱藥物或心理治療,都可能對預防失智症產生效果。
不管黑貓白貓,不管是用藥物、心理治療或運動,只要能改善憂鬱症狀,都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不過,當憂鬱症嚴重到一個程度,病人恐怕很難有心力去運動,而心理治療的費用,許多人負擔不起。這時,健保給付的藥物治療,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改善病人的憂鬱症狀。
不要忽略老人的憂鬱症治療
這研究只有統計50-70歲的資料,所以還無法推論到50歲以前的中年人。不過這也足以提醒我們,不要輕忽老人的憂鬱症。老人的憂鬱症很常見,但常被忽視,因為他們往往已經不再是家庭的經濟來源,已經退休或半退休。憂鬱症的老人如果失去動力、不想外出、社交退縮、對人生失去期待,子女不見得會察覺有什麼不對勁。
但現在這研究告訴我們,老人的憂鬱症如果不好好治療,有可能會讓失智症提前發生,對當事人是很不幸,對子女來說,也就得面臨照顧失智症病人的沉重負擔。
所以,我們還是要有這樣的概念:老人出現憂鬱症狀,一定要好好治療。就算老人已經無法配合運動、心理治療、或其他可以改善憂鬱症的方法,好好衛教他,請他至少去看個醫生,配合一下服用憂鬱症藥物,都有可能延緩失智症的來臨。
2020年的臺灣研究
2020年時有個臺灣研究,利用全國健保資料,針對2002–2004年間新診斷憂鬱症的患者3,345人,配對13,380名無憂鬱症對照,追蹤至2013年評估失智症發病,發現憂鬱症患者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比較偏高,尤其是「難治型憂鬱症」,失智症發生率是沒有憂鬱症的人的5.19倍。這研究數據讓我們可以推測,憂鬱症越難治療、病情拖越久、藥物反應越不好,會增加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2020年的德國研究
2020年另一個德國研究發現,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超過兩年,可顯著降低失智症風險,不同藥物的效益不同,最高可降低達34%。這表示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會產生某個程度的神經保護作用。不過,由於任何藥物都會有一些副作用,並不建議沒有憂鬱症的病人為了降低失智症風險服用抗憂鬱劑。而服用超過兩年的「抗失智症」效果最好,或許也就說明,嚴重的憂鬱症治療需要長期服藥,才能將過往「大腦發炎反應」的負面效益挽回。
2020年另一個德國研究
2020年還有另一個德國研究發表,認為憂鬱症是已確立的失智危險因子。重度憂鬱症狀者日後罹患失智的比率更高,且累積發作次數愈多風險愈大:每增加一次重度憂鬱發作,整體失智風險約增加14%。有些學者支持,嚴重的憂鬱症可能與失智症有部分的因果關係,而不只是研究的「相關性」。
也就是說,如果曾罹患嚴重的憂鬱症,然後在停藥後短時間內又再發生重度憂鬱症,以後最好不要輕易停藥,否則每次復發,都會讓失智症提早發生。
害怕服藥,可能會讓失智症提早發生、生命提前結束
有許多人害怕服藥,認為長期服藥有害身體健康。還好現在民智已開,多數人都知道,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千萬不能亂停藥,否則症狀復發,有時會有生命危險。
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精神科的藥物最好不要長期吃,能減藥停藥最好。不過現在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嚴重的精神疾病不好好治療,會讓大腦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甚至越來越嚴重。而這種慢性發炎,有可能會惡化其他身心疾病。
許多人不知道,罹患失智症,會讓壽命縮短。嚴重的憂鬱症不好好治療,除了讓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變差之外,也可能會因為一再復發,讓失智症的發生率增加。這造成的結果,除了健康餘命縮短之外,也會帶來提早死亡。
每星期運動150分鐘,可以改善憂鬱症。長期的心理治療,也可以改善憂鬱症。如果你很有錢,可以定期做 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也可以讓憂鬱症不要惡化。如果以上這些都做不到,看健保服用抗憂鬱藥物,也能有基本的保障。
如果什麼努力都不做,坐視憂鬱症起起伏伏,對你老後的身心健康,可能就會帶來非常大的損害。
==看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