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人的大腦是複雜的立體結構,演化過程讓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在許多地方扮演不同角色。精神科藥物常見針對一種疾病發明的藥物,後續又應用在不同的精神症狀。抗憂鬱藥物後來廣泛應用在焦慮症、暴食症甚至腸躁症,說明人類對腦神經系統還有太多未知。[……]
最近的TIME雜誌刊登一篇文章,檢討美國衛生署(FDA)對抗憂鬱劑的「黑盒警示」(black box warning)是否恰當。這「黑盒警示」是說某些抗憂鬱藥物會增加兒童、青少年與年輕成年人的自殺想法與行為。這警示透過媒體與網路的渲染,造成美國年輕病患開藥比例大減。[……]
從我當精神科住院醫師開始,長久接受的教育就是:抗憂鬱劑不是馬上吃馬上有效,可能得經過一連串生化作用改變大腦,快則一星期、有時需要兩、三星期才會有藥效出現。
所以,我們一直有個觀念:如果病人說吃藥後馬上就有效果、很快好起來,可能是心理作用,或他並不是真正的憂鬱症,只是一時心情低落。不過,最近有個研究發現,憂鬱症藥物三小時就能改變大腦,衝擊精神科醫師的舊觀念。[……]
看門診時,如果男病人要離開診間時又把門帶上,扭扭捏捏地想問些什麼,有一半以上的機率,他要問性功能障礙跟藥物有沒有關係。至於女病人,大部 分都難以啟齒(因為是男醫師吧),或覺得這件事不重要。一件事情哽在胸口是很不舒服的,病人跟家屬有必要了解這常見的副作用,並跟醫師溝通。[……]
相關訊息如火山爆發不斷湧出,趕緊整理一下,對家裡有中風父母的網友,應該會有些幫助。
中風病人有三分之二會出現憂鬱症狀,服用抗憂鬱藥物,可能有助於改善心情,增加接受復健的動力,克服因為中風造成的意志消沈。不過,許多新的研究,包括動物實驗與人體實驗,證明抗憂鬱藥物對大腦中風本身也有療效。[……]
在精神科看診,常會有病人因為過度擔憂藥物傷肝傷腎或依賴性不敢吃藥,硬撐到原有症狀反彈出現才回診。每次開抗憂鬱藥物,都得一再跟病人叮嚀, 抗憂鬱劑必須每天服用,三四星期後藥效才會出現。我會跟病人說:「你長期壓力累積,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與類固醇,造成大腦皮質受損,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憂鬱症藥物有修復大腦的功能。因為要修復,需要一段時間,你要有耐心等待」。[……]
跟病人討論病情時常會說:「那這樣我建議你服用憂鬱症藥物」,然後病人就開始問說:「我有憂鬱症嗎?我的憂鬱症到什麼程度了」?其實憂鬱症藥物並不是只對「憂鬱」症狀有效,對「焦慮」和「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安眠藥Stilnox濫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健保局最近頻發文提醒醫師加強管制。我常遇到吃Stilnox吃到一天十幾顆,到處看診拿藥的病人。有些病人很無辜,只是因為忍不住想吃藥好好睡一覺就越吃越重。所以我決定保留這篇文章,持續改寫,提醒社會大眾。[……]
「新一代」憂鬱症藥物中打先鋒的「百憂解」(Prozac、Fluoxetine)於1987年剛上市時,曾出現一本書「神奇百憂解」,把這新 藥講得可以改變個性、讓心情變好,就像神仙妙藥一樣。22年過去了,目前常用抗憂鬱劑最新的一種被命名為「千憂解」(Cymbalta、 Duloxetine),好像比百憂解又強十倍。其實「百」與「千」都是台灣藥廠的命名,能想出這種簡單好記的藥名還真厲害。[……]
如果是精神分裂症、躁鬱症、重度憂鬱症等重症在病情復發時應該要服藥,幾乎已是共識。但若是中、輕度的心理症狀,病人覺得自己狀況大致還好,就會有蠻高比例並不願意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