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病人的談話讓我深思。她在這兩年間經歷了密友重病、子女忤逆的波折,最後的一根稻草是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還被人坑了一筆錢。剛來看診時她的狀況很糟,還透露出自殺意念。我趕緊開效果最快的抗憂鬱劑和放鬆身心的藥,忍住前三天的副作用後,她的狀況漸漸好轉。
之後複診時她提到朋友跟她說:「你好像變了一個人」。原來她看診前遇到不順就到處找人理論,一付兇巴巴的態勢,常讓負責接待的電話客服或政府公務員一臉無辜,好像自己才是做錯事情的人。現在她講話和顏悅色,可以忽略身邊的不幸,還想參加公益活動來讓自己心情愉快些。
「你好像變了一個人」這句話讓我想起,新一代抗憂鬱藥物上市時,就曾出現一本名為「神奇○○○(藥名)」的書。抗憂鬱藥物會延緩大腦裡的「血清素」 (serotonin)被吸收的速度,從而增加血清素的血液濃度。血清素濃度增加,有時就會減少一些雜念、胡思亂想,讓負面的強迫性思考減少。其他如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也會受到影響,然後經過許多人類也無法完全理解的作用,最後會改變大腦裡一些細微的構造。憂鬱症病人服藥,藥性通常是一點一點漸漸出現,這是因為有些療效必須一點一點累積才會漸漸明顯。
抗憂鬱藥物不只會改善心情,還會微調個性、降低焦慮程度,所以被冠上「神奇」兩字。有些人曾擔憂,有一天會有集權政府強迫人民吞下類似藥物,讓人們個個脾氣溫馴,不會搗蛋、發怒。人類的主體性是否還存在?還是藥物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類似哲學問題永無止息。
有些病人求診的問題則很單純,如對親友可以侃侃而談,在工作場合做簡報卻結結巴巴,影響他的職場生涯。這時我會跟他再三確認:「吃這顆藥可能會改變你的個 性,減少你的困擾,但你決定要吃嗎?前幾天可能會有讓你很不舒服的副作用喔。」如果對生活的影響不大—只是工作稍稍不順而已—我們需要吃會改變個性的藥物嗎?這是醫病雙方都要好好溝通、思考的問題。
誠然,許多更「自然」的方法如靜坐、冥想、呼吸訓練、運動、調整生活作息也有機會改善精神狀況,負責的精神科醫師會同時提醒病人,藥物不是唯一。不過,會來求助的病人,有些已欠缺資源或思考、行為能力來為自己做這些改變,或已嚴重到必須立刻服藥——一個心情糟透的人要他打坐只會心更煩,有時已經沒有動力出門運動。
藥物有時可以快速地帶來一些成效,但也有許多藥物做不到的事情。要不要選擇服藥,最後還是得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本文原始版本刊登於聯合報元氣週報專欄,網路版內容已經過修改、調整)
你還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喜洋洋心靈診所:高雄市前鎮區一心一路156號1-2樓 (07)7272888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請帶雙證件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醫師門診
- 若想看女醫師,建議掛「喜洋洋心靈診所」陳宇盈醫師、洪曉琪醫師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深度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 本網站文章資訊來源主要是Synopsis教科書、MedScape醫療專業網站以及各種醫療期刊
- 提醒您,健保精神科診所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有時會有副作用,看診時請跟醫師討論
- 健保資源有限,您可尋求諮商、心理治療等非健保醫療,也可跟醫師討論其他醫療選項
附註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 Brain, Behavior and Epigenetics (Springer)
-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 Healing the angry brai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 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Elsevier)
- Impulsivity, The Behavioral and Neurological Science of Discounting (APA)
-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DSM-IV-TR (APA)DSM-IV-TR in Action (Wiley)
- ‘Small Dose’ Exercise Guards Against Depression (MedScape)
- Good Sleep Plus Limits on Screen Time Help With Impulse Control(MedScape)
- Aggression(Me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