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感冒嗎?也許壓力太大了(康健雜誌)

最近有一篇德國的研究指出,無論輕重,只要符合至少一種精神科診斷的病人,過去一年內發生感冒症狀的機率,比對照組多了44%。類似研究有許多篇,證實壓力、憂鬱容易造成免疫系統失調。

4500年前的漢人,就講究精、氣、神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世界各民族也都發展出各種修身養性的方法。直到這二、三十年來,西方社會主導的科學研究,逐漸探觸到細胞裡的分子層次,從神經、免疫、內分泌的角度,來解讀身、心的交互作用。

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有兩面性。較輕、短暫、小於兩小時的壓力,例如上台發表演講,反而會讓免疫系統更活躍。這也可對應到另一個研究:短暫的壓力會讓壓力相關基因的「甲基化」(代表抑制)增加,但壓力停止、休息後,甲基化反而會代償性的減少。

但如果壓力持續、慢性化,剛開始單一免疫細胞的活性、大小、移動能力會變差,但免疫細胞的數目會代償性地增加,整體免疫功能不變。如果壓力一直沒有改善,遲早免疫細胞數目還是會減少,造成細胞質、量的雙重淪陷。

「慢性壓力持續一個月」是重要指標。超過這界限,未來出現感染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增,感冒症狀的嚴重度、拖延的時間也會增加。有意思的是:長期壓力也會讓疫苗接種的效價變差,包括我們常施打的流感疫苗。

免疫系統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科學家重視,只是免疫系統太複雜,研究不好做。有人認為,精神分裂症起初是免疫系統的問題。有些強迫症可能是對細菌的免疫反應所造成。發炎反應裡重要的「細胞激素」(cytokine)含量太高時,常會引起跟重度憂鬱症類似的身體反應—疲倦、無力、缺乏動力,讓人不禁猜測,憂鬱症體質是否跟免疫功能失調有關。

要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最好不要讓壓力慢性化。長時間熬夜加班、睡眠不足、考試壓力都會惡化免疫系統。家庭、人際的紛爭,看似普通,但如果拖延太久,對身體健康也不好。有意思的是:國外研究相當強調,長期照顧臥床病人,或照顧罹患失智症的另一半,也會影響免疫功能,讓未來罹病率增加。

但也有研究提到,有些人即使面對旁觀者認為重大的壓力,如果當事人能夠樂觀看待、不以為意,「感受到的壓力」由大變小,有時反而會激勵免疫功能上升。「粗線條」、「自我感覺良好」有時也有好處,正向思考確實能影響免疫細胞。不過,這牽涉個人體質,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

反過來看,長期病痛、身體不適、有自體免疫發炎反應的人,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比例較高,或許也跟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治療肝炎常用的干擾素,分子結構跟「細胞激素」一樣,病人接受干擾素治療時,有三分之一會出現憂鬱症狀,而這治療引起的憂鬱症對抗憂鬱藥物有反應。壓力大容易發炎,發炎久了容易憂鬱,這是另一種「身、心」的交互循環。

不過,壓力大、心情憂鬱的人,也可能因此無法或無力督促自己下定決心改善健康,例如跑步、跳有氧、學瑜伽,這也會讓免疫失調更嚴重。許多壓力無可避免,但每星期、每個月還是要讓自己喘一口氣、遠離壓力源,讓一直被交感神經刺激的免疫系統休息一下。

最終,壓力還是會影響到壽命。照顧生病伴侶導致長期壓力的老人,體內一種稱為IL-6的細胞激素濃度會暴增,這些人五年內的死亡率會增加一倍。長期壓力會讓染色體的「端粒」(telomere)越複製越短,造成比預期更快的衰老。有些伴侶長期生病的人,在伴侶嚥氣後,很快就跟著過世了,這可能是慢性壓力與急性壓力加成的結果。

不要硬撐,人的身體是有極限的。當你發現自己常常感冒、一發燒咳嗽就好像很難好時,或許你的生活方式需要調整了。

本文主要資料來源: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second edition)。作者:Jorge H. Daruna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千疼痛病人臨床經驗與多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Elsevier)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The Headache Handboo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RC Press)
  9. Neuropathic P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Antidepressant Use Rising, Especially in Women (MedScape)
  11. Brain Inflammation Tied to Depression, Suicidal Thoughts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疼痛與身體症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