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發現,這些慢性失眠的病人,日後罹患認知障礙疾患或失智症的比例,比起沒有慢性失眠的人,多了40%。
研究人員換算,這等於這些病人的老化速度,比沒有慢性失眠的人,快了3.5年。
在這些慢性失眠病人身上,還同步發現了更快速的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廣泛的β類澱粉蛋白沈積(跟失智症有關)及腦部小血管損傷。
雖然這些研究無法直接證明長期失眠是失智症的病因之一,不過最近有另一個重量級的研究論文認為,為什麼生物普遍需要睡眠?因為睡眠可以協助粒腺體清除有毒分子。許多研究認為,大腦發炎反應以及心血管疾病,會增加失智症的發生率。如果睡眠可以協助粒腺體清除有毒分子,或許可以推論,睡眠不足會加速大腦發炎反應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惡化。
想睡好ㄧ點,但不想吃安眠藥、鎮靜劑?
有一些講究「睡眠衛生」的方法,可以協助我們改善睡眠品質。但如果做了很多努力,還無法改善睡眠,怎麼辦?
在美國,現在很流行開立「不是安眠藥、不是鎮靜劑、依賴性不強」的藥物來幫助睡眠,我們就稱為「助眠劑」吧。這些助眠劑類似去藥局買藥,藥局常賣給我們的「抗組織胺」(流鼻水藥物),以藥物的嗜睡副作用來幫助睡眠。這些藥物最初的用途並不是用來睡眠,但因為低劑量使用時除了嗜睡外其他副作用不常見,所以就常被拿來當助眠劑。
在美國,這些助眠劑最常見的是trazodone、doxepin、mirtazapine、amitriptyline、quetiapine。使用率最高的是trazodone,遠高於其他助眠藥物。
Trazodone原本是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我常跟病人說明:現在藥廠做的是當助眠劑的藥量,過去治療憂鬱症的藥量,是這顆助眠劑的15倍,也就是說,你現在吃的藥量,是以前治療憂鬱症的1/15,所以不用太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副作用,自然是「吃太多睡太久、起床時沒有精神」,所以適不適合服用這藥物,病人還是得由低劑量開始嘗試看看。
在2023 年,美國估計開出約 2,471 萬張有trazodone的處方,開給560 萬名病人,其中85%是用在改善失眠。2018年時,有失眠診斷的美國病人,有14.5%有開trazodone。由於鎮靜、安眠藥物的種類非常多,所以trazodone以14.5%的使用率,還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常用的鎮靜、安眠藥物。
這類「助眠」藥物,對「入睡」的效果不強,畢竟它們並不是安眠藥或鎮靜劑。助眠藥物對延長熟睡時間、減少睡眠的片段會有幫助,整體來說可以改善睡眠品質。
比起安眠藥,這些助眠藥物不見得能讓人感覺「睡得很舒服」。但因為有些人心裡排斥安眠藥、鎮靜劑,助眠劑就成為另一個醫師與病人容易達成共識的選擇。
但,安眠藥、鎮靜劑有那麼可怕嗎?
病人、網路、大眾媒體常會繪聲繪影,說長期吃安眠藥、鎮靜劑會導致失智症。媒體喜歡渲染一些低品質但標題嚇人的研究。但其實,許多重量級研究認為:「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在失智症早期、還沒有確定診斷失智症時(從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到確定診斷失智症,平均需要四年時間),這些病人就很可能因為失眠的前驅症狀,去找醫師開了安眠藥或鎮靜劑,於是在一些健保資料庫的統計裡,就變成「先服用安眠藥與鎮靜劑後,才診斷失智症」。
2016年Gary等人的研究,針對3434名原本沒有失智症的老人追蹤,結果發現,累積使用安眠藥與鎮靜劑較高的病人,失智症風險反倒沒有增加,使用量較低的病人卻增加了。研究者推論,這說明不是鎮靜安眠藥物直接造成失智症,而是受到其他原因干擾,比如說失智症病人在前驅期就開始服用鎮靜安眠藥物,就會跑出服藥量較低反而風險增加的結果。
2019年Richardson等人利用英國的醫療數據庫做研究,為了排除「失智症前驅期因失眠開始服藥」帶來的干擾,排除「失智症診斷前4年內才開始服用鎮靜安眠藥物的病人」,只統計失智症診斷前4-20年的用藥史。結果發現,真正長期使用鎮靜安眠藥物的人,並不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2020年Baek等人的研究,則是考慮到「慢性憂鬱症本身就會增加失智症風險」,而憂鬱症病人多數也會同時服用鎮靜安眠藥物。如果把這些變數納入考量,服用鎮靜、安眠藥物並不會增加失智風險。
糖尿病本身就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如果我們拿「服用三高藥物」跟「完全沒有服用三高藥物」的人來追蹤,就會得到「服用三高藥物日後失智症的發生率增加」的怪異結論。但我們如果是針對曾診斷糖尿病的病人來研究,就會得到「糖尿病人有乖乖遵從醫囑服用糖尿病藥物,比起沒有服藥或不規則服藥的病人,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會顯著降低」的結論。(可參考另一篇文章:「憂鬱症不治療,罹患失智症機率大增」)
有許多慢性疾病患者,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會增加,而這些慢性病人也常失眠,服用鎮靜安眠藥物的比例會比沒有這些慢性疾病的人高,如果沒有控制這些變項,就會造成「鎮靜安眠藥物會導致失智症」的錯誤推論。
謹慎服用藥物來改善睡眠
回到先前提到的粒腺體假說:如果生物需要睡眠,是因為睡眠可以協助清除粒腺體的有毒分子,在藥物協助下的睡眠,應該也還是能讓粒腺體清除毒物。
當然,我們最好是能靠「多運動」、「降低壓力」來改善睡眠。但如果我們已經盡了許多努力,還是無法改善睡眠,可以先嘗試「低劑量」、「短效型」的鎮靜安眠藥物,再加上低劑量的「助眠劑」,以最少的藥物副作用來達到最大的睡眠效果。先好好睡、穩定一段時間後,再來嘗試把藥量漸漸減少。
==看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