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常見到的躁鬱症現象
以前在醫院工作時,病房裡隨時都會有喧嘩、暴躁的嚴重躁鬱症病人,晚上睡不著,整天很有精神,腦海急速跑著一堆偉大的人生計畫,自信十足,常出現宗教與誇大妄想。嚴重躁症發作時,家人很難照顧,通常只能選擇送到急診打針,儘速安排住院。[……]
以前在醫院工作時,病房裡隨時都會有喧嘩、暴躁的嚴重躁鬱症病人,晚上睡不著,整天很有精神,腦海急速跑著一堆偉大的人生計畫,自信十足,常出現宗教與誇大妄想。嚴重躁症發作時,家人很難照顧,通常只能選擇送到急診打針,儘速安排住院。[……]
前幾天有位病人問我:「失眠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嗎」?我說:「有時有關」。她又說:「有鄰居介紹我去外縣市看自律神經失調,可是一次拿藥要自費 三千多元,我覺得很貴,就沒有去」。我告訴她:「那位醫師一次會開很多藥,而且已經退出健保,所以要花三千多元,妳自己決定要不要去」。[……]
會來精神科看診的病人,常見伴隨慢性頭痛,有些人已經做過腦波或其他檢查(甚至電腦斷層)找不出問題,有些人長期服用止痛藥、甚至不定期到診所打止痛針卻越來越嚴重,心情與睡眠跟著變糟。看過許多不同科別醫師後,最後才輾轉來到精神科。[……]
前幾天看到一篇很有意義(對我這種快邁過前中年期的人很有意義)的醫學新聞:老年人每星期健走十公里,可減少大腦萎縮程度,降低罹患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對老年人有幫助,對中年人有沒有幫助?我猜也是有的。[……]
相關訊息如火山爆發不斷湧出,趕緊整理一下,對家裡有中風父母的網友,應該會有些幫助。
中風病人有三分之二會出現憂鬱症狀,服用抗憂鬱藥物,可能有助於改善心情,增加接受復健的動力,克服因為中風造成的意志消沈。不過,許多新的研究,包括動物實驗與人體實驗,證明抗憂鬱藥物對大腦中風本身也有療效。[……]
看到最近一些研究,忍不住又想把放在抽屜裡的「D加鈣」再拿出來。看來對維他命D的大型研究將會如雨後春筍出現了。
第一份研究是一個超大型研究計畫的一部份,有1200位受試者在1986年測量定期運動的活動量。結果發現,有中度到高度運動量的人,可降低40%的失智症發生率。運動量最低的一群,失智症發生率比平均值高出45%。[……]
最近一項長期追蹤研究指出,慢性失眠(chronic insomnia)會讓你提早死亡(premature death)的機率增加三倍。這類研究並不容易進行,這算是廣受矚目的第一篇,提醒我們別太輕忽睡眠問題。[……]
開業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病人來抱怨植牙後出現的疼痛感。有些病人會很緊張,並因此中斷植牙計畫,等疼痛消除後才敢繼續。我會很好奇為什麼他們知道要來精神科?少部分人知道莫名疼痛看其他科看不好可嘗試精神科,大部分則是牙醫師建議病人找上門來。[……]
還沒開業之前,很難想像有一天我會注意「停經症候群」。就像俗話說的:「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許多在唸專業書時只是一個附屬小節的病症,到 社區開業後反而常有病人提到。病人常遇到的問題,自然會吸引醫師注意。有時病人不經意提到吃了某某藥物後的反應,反而能給我們更大的啟發—-畢竟,許 多演講與論文背後有藥廠支持,但病人至少是真實反應他的感受。[……]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研究證實,腸躁症的女性在注意力、情緒調節、疼痛抑制以及處理來自腸子的訊息的大腦區域,出現灰質厚度跟其他人不同—或 許較厚或較薄—的現象。腸躁症通常被認為是「功能性」而非「器質性」的疾病,也就是腸子的構造正常,但功能不正常。新的研究顯示,「腸躁症」的問題可 能出在大腦的組織變異—-說「病變」可能不太對,因為有類似「腸躁」問題的人太多了,可能高達20%。現在我們知道,這些人的大腦跟其他80%可能有 些微不同,造成腸胃系統的過度敏感。[……]
病人常問說:睡不著一定要靠藥物嗎?如果你一定要「今天晚上很快睡著」,除了服藥外,很難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至少比靠喝酒入睡好多了。長期連續性失眠,會惡化身心健康,也會影響白天工作、唸書、做事。
我常對病人說,偶爾睡不好不要緊,除非已經連續一星期都很難入睡,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否則不需要靠藥物。而會來看診、服藥的病人,往往是因為有許多生活壓力,沒辦法做到「降壓、多運動」的改善睡眠基本要求。
專業的精神科醫師,不會聽到「失眠」就趕快開好入睡但成癮性高的安眠藥,而是會先了解失眠原因,跟病人討論治療方式。如果判斷需要服藥,也會先從溫和、成癮性低的藥物開始。
以下是關於失眠的幾點實用資訊:[……]
常見到憂鬱症病人第二次看診拿兩星期藥後,隔了一個月才回來看診。為什麼?因為吃了三星期藥物後(第一次通常開一星期),病人覺得有改善了,就自行停藥,結果狀況變糟,才又回來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