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人的大腦是複雜的立體結構,演化過程讓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在許多地方扮演不同角色。精神科藥物常見針對一種疾病發明的藥物,後續又應用在不同的精神症狀。抗憂鬱藥物後來廣泛應用在焦慮症、暴食症甚至腸躁症,說明人類對腦神經系統還有太多未知。[……]
最近看到一篇研究說,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大約有20%有明顯或隱藏起來的憂鬱症。這些老人通常合併其他身體狀況,常在診所或醫院門診看診。看診時,醫師優先處理的還是他們的身體問題。[……]
許多人都有一件或好幾件稍一觸及就沈浸在裡面的往事,比如說前女友或前前男友分手前打擊最重的一句話。「跟著你我看不到未來!」「你常跟我吵架我才會找其他情人!」[……]
憂鬱會胖?還是會瘦?門診常見重度憂鬱病人食慾變差、半年瘦了快十公斤。但輕度憂鬱病人常常相反。憂鬱,或者說是慢性壓力造成的身心失衡,以及因為慢性壓力惡化的肥胖,是先進國家嚴重的健康問題。許多人陷在憂鬱與肥胖的漩渦,難以脫身。[……]
在爆量門診的有限時間裡,我最常問的問題是:你遇到這些事情、症狀、不舒服,有沒有影響到大腦功能?工作或學習能力有沒有受到影響?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反應能力有沒有變差。對多數人來說,這才是關鍵問題。[……]
今天有位初診病人一直忍著暴食症狀好幾年,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勸她就醫,才打算好好接受治療。「暴食」的人在專心工作、唸書時常常並沒有異樣,病人反而因此忽略了病情的嚴重性。如果你發現身邊有疑似暴食症的親人、朋友,趕快說服他們看診,或許會因此改變他們一生。
有許多「暴食」成癮的人,每天要花很多錢賣東西吃,花很多時間在買食物、讓自己吃到撐,有些人還得想辦法吐出來。有些人到「吃到飽」餐廳吃到別人都在看,有些人躲在家裡瞞著家人偷偷吃。長期下來營養不均衡、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催吐的過程還會傷害食道。
暴食症也可以說是「食物成癮」。人類大腦的原始本能是喜歡吃、喜歡甜、油膩、不健康但好吃的食物。暴食的常見原因是:(一)過度節食引起大腦反彈,反而想要狂吃大吃。(二)重大的壓力、心理創傷、或扭曲的親子關係,造成病人以「吃」來尋求滿足,最後反而變成對食物的隱。暴食也可以用「癮」來解釋,就像酒癮、煙癮,已經上癮了,就忍不住一直吃,就算原來的問題已經改善,也沒辦法克制這個「癮」。[……]
智慧型手機加上社交網站的傳播力,讓網路世代的滲透力爆發。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後帶動Line群組管理市政,夜半叮咚效率到達極限。許多民間團體早已習慣用Line開網路理監事會議,只是常有人傳笑話不知該不該看。科學家說,這樣的手機運用,可能會讓你變笨。[……]
最近又有重量級的文獻回顧說,抗憂鬱劑治療腸躁症的效益最好。我搜尋十幾年前的期刊,說法都一樣。抗憂鬱劑成效卓著不是新聞,繁體中文網站也搜尋得到,但大部分病人還是會先找腸胃科醫師。[……]
有一定嚴重程度的憂鬱症,排除其他身體疾病或精神狀況的影響,絕大多數都是「大腦」的疾病。我常對病人說:「憂鬱症是大腦的疾病,會漸漸影響大腦功能。也許你的意志力可以硬撐,讓生活與工作可以過得下去,但你的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反應能力逐漸變差、工作上出錯率增加,不是你用意志力能掩飾的」。[……]
常常遇到恐慌症的病人,最後終於來看診的原因是,他快要出國了,怕在飛機上恐慌發作。
飛機是密閉空間,一旦起飛幾乎不可能在中途下機或降落,對恐慌症體質的人來說,飛機是跟照電腦斷層檢查一樣最容易誘發症狀的地方。曾有病人只是搭上要去桃園機場的巴士,想像等一下要上飛機,就恐慌爆發。[……]
現代社會壓力大,許多人都有慢性頭痛問題。痛久了不舒服,影響工作與生活,第一個念頭就是到藥房買止痛藥。但長期吃止痛藥結果往往是越吃越痛,越來越難收拾。
壓力性頭痛一般是指當你感覺有壓力、疲憊或有情緒時,特別容易引起的頭痛。頭痛通常不嚴重,但可以持續一段時間,有時就像個環狀物套在頭上。痛的來源可能是壓力造成頭頸部肌肉緊縮。[……]
在門診時常出現以下場景:表面看起來不該是慢性憂鬱症的病人,沒有持續明顯的外在壓力,也沒有家族病史,但在其他院所已經服用抗憂鬱藥物超過一年。最後詢問:你小時候有沒有遇過什麼不好的經驗,被罷凌或欺負之類?這時大約有一半機會,病人會開始啜泣,身旁的陪伴者趕緊抽衛生紙給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