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壓力會讓耳鳴更嚴重
通常,耳鳴病人不會跑來精神科看診。不過從開診所到現在,我已經聽到超過一百位病人跟我說,他們的耳鳴症狀改善許多了。有些是跟我提到耳鳴症狀後,我特意調配經驗裡對耳鳴效果比較好的藥物。有些人則是睡飽、心情改善後,才發現耳鳴聲音變小了。[……]
通常,耳鳴病人不會跑來精神科看診。不過從開診所到現在,我已經聽到超過一百位病人跟我說,他們的耳鳴症狀改善許多了。有些是跟我提到耳鳴症狀後,我特意調配經驗裡對耳鳴效果比較好的藥物。有些人則是睡飽、心情改善後,才發現耳鳴聲音變小了。[……]
夜裡,一歲半的兒子甜甜地睡了,我終於能休息。
回到臥房,摸著整天感覺很怪的臉頰。照鏡子,原來一側腫了起來,我的臉簡直歪了一邊。耳下的腫塊很大、很痛。醫師的職業病,就是一見徵兆,馬上開始鑑別診斷,可能是什麼毛病。[……]
(本文首刊於康健雜誌專欄)
打開動物星球頻道,許多節目述說生物如何想辦法多吃,以及如何避免自己被一口吞下。能讓半數人類脫離不用時時擔心生命受到瞬殺威脅(或許來自猛 獸,或許來自敵對的族群),才不過兩、三千年而已。六千五百萬年的靈長類演化,毫無疑問必須要有一套面對生命威脅時「恐懼、戰鬥或逃跑」的緊急動員機制, 才能活到讓精子有機會碰到卵子。[……]
一般常聽到的「過動症」,是醫學上所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簡稱。疾病盛行率約有5~10%,臺灣有20萬兒童、青少年受影響, 但接受正確治療者大約只有一萬人。如果從未接受過治療,約有六成病即使成年仍會殘存或多或少ADHD症狀;輕則影響工作效率及人際關係;重則生活安排散漫 混亂,工作表現差,容易與同事親友衝突,甚至造成失戀、丟掉工作。[……]
迷思一:老師說我的孩子上課無法專心,但他並不特別好動,應該不是過動症吧?
醫師解答:許多孩子並不過動,經常安安靜靜地,但 卻有嚴重的注意力缺失問題。這樣的孩子可能是需要治療的「注意力不足症」,若加上明顯過動、衝動症狀,就是俗稱「過動兒」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非所 有孩子都會合併過動症狀,有些孩子只以無法專心為表現。生活中容易分心、粗心大意,即使家長老師再三提醒仍沒有用。若您的孩子學習時有經常發呆恍神、生活 中丟東忘西、常常沒有注意聽大人說話,一方面又精力過剩、動個不停,可能需要專業醫師判斷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醫師,小健(化名)的導師說他上課都不能專心,要我帶他來看看有沒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看診間裡,一位年輕媽媽憂心忡忡的說。[……]
我在門診常遇到剛被情人 劈腿的人,痛苦的記憶想忘都忘不掉,一個人獨處時就難過掉淚。也有些人因為工作、婚姻、家庭的壓力,脾氣越來越暴躁,變得「歇斯底里」,甚至會打小孩、摔 門、摔東西。遇到重大創傷時,人的大腦會一直轉,晚上睡不著,白天注意力變差,動不動就罵人或流淚,工作上常出錯、念書不專心。[……]
幾乎每天都會有一位後來診斷為恐慌症的初診病人,跟我講說幾星期或幾個月前,因為胸悶、心跳快速、極度焦慮、多汗、吸不到氣、不斷喘氣、感覺快要死掉或快要昏倒,緊急趕往急診,但各項檢查都正常。急診醫師說這是「過度換氣」。回家後過沒幾次,第二次劇烈發作又出現。[……]
曾有唸北部大學的病人跟我說:女生宿舍晚上若仔細聽,會傳來陣陣催吐的聲音。社會崇尚苗條,在女生比例高的校園裡,無形中形成競爭壓力,多吃了一些油膩、高熱量的食物,就開始擔心會多長出肉,不想辦法吐出來不放心。[……]
一般常見的「焦慮症狀」如緊張、焦慮、想很多、煩躁、不安、胸悶、心悸、易怒、手抖、恐慌、噁心、暈眩、盜汗、呼吸不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什麼狀況下需要看醫生?看精神科會有幫助嗎?什麼狀況下多運動就會有幫助?[……]
看門診時,如果男病人要離開診間時又把門帶上,扭扭捏捏地想問些什麼,有一半以上的機率,他要問性功能障礙跟藥物有沒有關係。至於女病人,大部 分都難以啟齒(因為是男醫師吧),或覺得這件事不重要。一件事情哽在胸口是很不舒服的,病人跟家屬有必要了解這常見的副作用,並跟醫師溝通。[……]
最近有個研究認為,如果你平常工作天睡眠不足六小時,就算你在週末補眠,連續兩天睡超過十小時,還是不足以讓你的大腦恢復睡眠充足時的清晰敏捷。於是,你在星期一還是得帶著打折扣的大腦去上班。[……]
以前在醫院工作時,病房裡隨時都會有喧嘩、暴躁的嚴重躁鬱症病人,晚上睡不著,整天很有精神,腦海急速跑著一堆偉大的人生計畫,自信十足,常出現宗教與誇大妄想。嚴重躁症發作時,家人很難照顧,通常只能選擇送到急診打針,儘速安排住院。[……]
前幾天有位病人問我:「失眠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嗎」?我說:「有時有關」。她又說:「有鄰居介紹我去外縣市看自律神經失調,可是一次拿藥要自費 三千多元,我覺得很貴,就沒有去」。我告訴她:「那位醫師一次會開很多藥,而且已經退出健保,所以要花三千多元,妳自己決定要不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