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壓力,大腦,比你想像的脆弱

(本文首刊於康健雜誌專欄)

打開動物星球頻道,許多節目述說生物如何想辦法多吃,以及如何避免自己被一口吞下。能讓半數人類脫離不用時時擔心生命受到瞬殺威脅(或許來自猛 獸,或許來自敵對的族群),才不過兩、三千年而已。六千五百萬年的靈長類演化,毫無疑問必須要有一套面對生命威脅時「恐懼、戰鬥或逃跑」的緊急動員機制, 才能活到讓精子有機會碰到卵子。

遇到生存壓力時,體內儲存的蛋白質與脂肪優先轉換成葡萄糖,呼吸、心跳、血壓增加來供應氧氣,感官高度警覺提防強敵竄出。此刻,其他事情,對每天都可能被殺、被吃的生物來說,都是次要的。

可以犧牲什麼? 在交感神經亢奮、可體松(cortisol)血液濃度增加的全員大逃亡時期,消化、生長、生殖、免疫功能只能低調地休息一下。壓力若持續不停,還會造成骨質流失、大腦萎縮、老化加快 。生物繁衍,什麼都不如活著重要。

二十一世紀,當獅子老虎土狼都被圈進國家公園,人們煩惱的是沒錢買房子、小孩教育費與膽固醇過高、體重不夠輕時,這套抗壓系統脫節了。感覺無助、無望、未來就這樣的人可能天天在家上網、家人講到工作與收入時就大發脾氣—-昔日負責「戰與逃」的抗壓體系還機伶地四處亂跳。

這時,被抗壓系統認為最不重要的大腦就遭殃了。

研究指出,平均算來,憂鬱症病人的海馬迴、杏仁核、前額葉容量萎縮、代謝活動降低。這是長期壓力導致可體松血液濃度增加的結果,在同樣會造成可體松濃度升高 的庫欣氏症候群病人身上也會見到。而大腦皮質的損害,會進一步讓「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三位一體的壓力調控機制空轉、遇到壓力時莫名恐慌、過度敏感、無法正確決策。

壓力並不會讓大腦神經元大量死亡,但會造成白質、神經膠質減少,影響認知功能。隨著壓力持續,大腦某些區域的「軸突」 (可想像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每個神經元可能會跟數萬個神經元有交錯複雜的連結)會凋零。如果壓力一直不減少,軸突的斷線就越來越長不回來。糖皮質類固醇 (可體松就是其中之一)會阻止腦細胞吸收葡萄糖,讓神經元更脆弱。一種名為BDNF的生長激素會被壓力抑制,阻礙腦神經組織增生。

並不是每個人都容易陷入這惡性循環。對壓力敏感,跟基因遺傳、幼年生長環境、是否遇過重大創傷有關。「壓力敏感體質」的人,在反覆的壓力與一次重大事件之後,就常會出現俗稱「腦神經衰弱」的「壓力症候群」。一旦神經元受損,即使復原,還是容易因為較輕微的壓力再度復發。

抗憂鬱藥物協助神經元連結回復、減少對壓力的過度敏感。心理治療提供正面支持,降低被拒絕、不被接受的感覺。腦神經元的受損會引起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 調、認知功能退化,藥物、心理治療、運動可促進腦神經全面性的修補—-但不見得能回復從前最好的狀態。「對壓力敏感」的人不少,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將憂 鬱症列為2020年世界第二大疾病—-因為,會發病的人越來越多,又很難100%恢復。

我們唯一能做的預防工作或許是:承認人類的脆弱,不要故意測試你的大腦,避免反覆不斷的壓力。雖然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但讓自己過有充足睡眠、找得出時間運動的生活,遠離有毒的人際關係,是很合理的目標。壓力傷害的不只大腦,還包括身體各器官與性生活,與中年後的認知退化以及失智症也有關連。

對憂鬱症藥物反應不錯的病人有時會問:為 什麼我還不能完全停藥?為什麼壓力已經消失,我還是沒辦法完全好?醫生只能無奈回答,你的大腦組織因為長期壓力受損,不是壓力消失後就會馬上好起來。人類有許多不完美,有高血脂高血壓體質的人、有糖尿病體質的人,也有壓力敏感體質的人。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陷,才能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猜,那些逃離竹科開咖啡店或民宿 的「前新貴」們,或許已聽到自己心臟蹦蹦跳或大血管嘩嘩流動的聲音,那象徵高度壓力下高亢的交感神經節奏。所以他們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決定。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本篇發表於 壓力。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