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壓力性頭痛,不要只吃止痛藥

現代社會壓力大,許多人都有慢性頭痛問題。痛久了不舒服,影響工作與生活,第一個念頭就是到藥房買止痛藥。但長期吃止痛藥結果往往是越吃越痛,越來越難收拾。

壓力性頭痛一般是指當你感覺有壓力、疲憊或有情緒時,特別容易引起的頭痛。頭痛通常不嚴重,但可以持續一段時間,有時就像個環狀物套在頭上。痛的來源可能是壓力造成頭頸部肌肉緊縮。

長期壓力為什麼會導致慢性疼痛?主因是長期壓力會讓腎上腺一直分泌「抗壓激素」腎上腺素。但如果無法好好休息、放鬆,腎上腺素一直分泌的結果,會造成腦神經系統的不穩定,即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讓大腦開始對痛覺過度敏感。另外,長期壓力造成的頭頸部肌肉緊繃,也會加強疼痛的感覺。但這些疼痛,若到醫院檢查,往往又檢查不出問題。

如果你一天頭痛時間超過三十分鐘,每個月有十五天達到這疼痛標準,已經持續發生三個月,就可稱為「慢性」壓力性頭痛。壓力性頭痛跟偏頭痛不同。壓力性頭痛可以是溫和、廣泛的悶痛,偏頭痛則會讓我們對光線與噪音敏感,有時感覺嘔吐與暈眩。壓力性頭痛通常不會因為挪動身體而惡化,所以有時做些事情會好些。

慢性壓力性頭痛最忌諱的是長期依賴止痛藥。一星期吃兩、三天的止痛藥持續一段時間,有時就會引發「止痛藥造成的頭痛」。有些因為壓力性頭痛長期服藥的病人,一旦停藥,反而會讓頭痛減輕。糟糕的是,有些止痛成分(如某些止痛糖漿)還容易上癮,讓病人常跑藥房買藥,從一天一瓶喝到一天好幾瓶,引發的頭痛越來越複雜,或需要常到診所自費打止痛針才壓得住。

既然慢性壓力性疼痛是因為「壓力」而起,當病情持續嚴重時,就可以來看擅長處理「壓力」導致的問題的精神科。一些精神科常用藥物,有時可以幫助壓力性頭痛病人的「痛感」減輕,在幾個月內漸漸脫離止痛藥。可惜,因為社會大眾對精神科的污名化,許多病人以為精神科藥物都會成癮,比他天天吃的止痛藥還可怕,即使原來看診醫師想轉介看精神科,病人都還不願意就醫。

如果不想一直靠止痛藥、最後嚴重到必須看精神科,當壓力性頭痛開始慢性化時,就應該調整生活型態來減輕病情。最簡單也最重要的自然是多運動,例如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常運動就可以減緩病情。

另一個你可以自己做的是「疼痛日記」,像寫日記一樣,逐一記錄每次頭痛的日期、發生時間、強度、症狀有無服用藥物。最重要的是記錄可能是什麼原因如壓力事件、食物、肢體動作、噪音、光亮、抽煙等等引發疼痛,以及,能不能做什麼事情來緩解頭痛。疼痛日記會讓你更了解自己疼痛的本質,更瞭解如何避免。

藥物、運動與疼痛日記之外,常用來減輕壓力性頭痛的方法還包括「認知行為治療」(這在台灣不容易找到治療師來改善你的頭痛),以及放鬆訓練、生理回饋(或許自費的諮商所願意教你)。當然,學學瑜珈、氣功、禪修,或練太極拳、元極舞、跳鄭多燕也會有幫助,這些資源比較容易取得。

顧名思義,減少壓力、調整生活型態,就可以減少壓力性頭痛。只是人生海海,又有多少人可以長期免於壓力?不管如何請記得,不要用長期服用止痛藥來對抗壓力,這絕對是最糟糕的方法之一。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千疼痛病人臨床經驗與多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Elsevier)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The Headache Handboo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RC Press)
  9. Neuropathic P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Antidepressant Use Rising, Especially in Women (MedScape)
  11. Brain Inflammation Tied to Depression, Suicidal Thoughts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疼痛與身體症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