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思考的壓力(康健雜誌)

來精神科診間求助的病人,對親友、旁人最不能接受的話語是什麼?往往是很直接的「你怎樣怎樣就好了嘛!」

「你不要去想就好了嘛!」「你往好處想就好了嘛!」「你要學習正向思考。」雖然言者無意,但一字一句,在受苦而煩躁的病人腦海裡,就像是凌厲的穿心箭,蘊含著病人就是自作自受,老愛往負面想,才會讓自己陷入谷底。

而這些遣詞用字,也會讓因為受到傷害而心思敏感的病人,覺得關心他的人心裡的想法是「我做得到,為什麼你做不到呢?」往往只能壓抑在心裡不敢講的是:「你又沒受過我的苦,哪有你講的那麼簡單」?

進入二十一世紀,「正向思考」成為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的顯學。「病態心理學」只牽涉少數人,正向思考則跟每個人都有關。透過大眾媒體傳播,正向思考與「快樂學」還可轉化成「快樂經濟學」,儼然成為比GDP成長還重要的事情。

許多讀書會與成長團體,以學習正向思考為主題,這可以拿來當成自我的修煉,體會正向思考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但要留意的是,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能當下從正向思考獲益,有時正向思考的優點會被過度渲染。

過度強調正向思考會造成什麼傷害?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時常在臉書上流傳的「不要接近常常抱怨的人」、「遠離負面思考的人,不要跟他們做朋友」、「認識快樂的人,會讓你更快樂」。這直接把很大比例的人們判定為像是細菌或病毒一樣有惡質的傳染力,最好要隔離開來。這難免會讓人想到「思想控制」與「淨化」,想到種族隔離。

要用量化研究評估正向思考的難處是:如何測量「正向思考」?如何評估一個人快樂與否?通常也只能依賴自填量表,或請受測者為自己打個分數。有些快樂學的大型研究,乾脆直接請受測者為自己的快樂程度,打一個從1到9的分數。測量的困難,加上取樣的差異,使得研究結果常不一致。

最有名的例子,是「乳癌病人參加病友支持團體可延長壽命」。數年後,同一位研究者在繼續進行研究、回顧更多文獻後,推翻自己的想法,認為參加支持團體不會讓乳癌病人活得更久。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結果不太一致。

有時,研究結果雖有意義,但跟病人所想像不見得相同。許多研究會提到正向思考可活化免疫系統,就如同許多健康食品與另類療法也可以活化免疫系統。但活化免疫系統跟治療重大疾病並不能畫上等號。就如同參加癌症病友團體可能會改善生活品質,會更快樂,但未必能延長壽命。

也有人懷疑,正向思考正面的研究結果,或許有一部分來自於,習慣或刻意使用正向思考的人,通常會有更強烈的動機每天做充足的運動。在非藥物治療模式裡,有氧運動對身體健康有最全面、最大的正面效益。

正向思考成為顯學時,也是電子科技日新月異、網路與新經濟持續發展的時代。在當時,全世界洋溢著全面向上的氣氛,年輕人有許多機會,吸引力法則的「心想事成」也較容易發生。但2008經濟崩盤到現在,連政府都要垮台,貧富差距拉大,到處在鬧革命,台灣則有一大群人想擠進公務人員的超級窄門。也難免會有人開始質疑,正向思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我曾經翻譯推崇正向思考的書,也曾寫文章介紹正向思考的研究結果。許多病人會跟我描述他們如何透過正向思考,達到藥物始終未能帶來的效果。不過,就如同「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在新著「失控的正向思考」裡的推測,過度的正向思考,也是次級房貸膨脹與崩盤的原因之一。

正向思考與負面思考,如同陰陽兩極,成熟的大腦應可融合運用,而不是極端地選擇一邊。有些人可以讓自己整天徜徉在正向思考裡而得到很大的幫助,不過,我們應避免從自己的嘴裡講出「你就是沒辦法正向思考,才會失敗/生病/得癌症/賺不到錢/被劈腿」,這會傷人,會帶給別人很大的壓力。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本篇發表於 心的力量。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