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焦慮藥物可治高血壓?緩釋劑型抗焦慮藥物的使用經驗談

數個月前,有一位女病人來到門診,她看高血壓的醫師因為她的焦慮症狀,加開給她一顆抗焦慮藥物,結果引起口乾舌躁的副作用。我改開其他抗焦慮藥物, 然後,隨著病情穩定,逐漸改成緩釋劑型、一天一顆就足夠的X藥(為避免為特定藥物廣告,簡稱X藥)。她是容易緊張焦慮的病人,會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積極自 行減藥。結果下次回診時,她說:「醫師,我發現我不用吃高血壓藥了耶」。然後再下次回診,她又說:「醫師,我現在也可以不用吃安眠藥了!」

原 本我就有替病人減安眠藥的計畫,但她高血壓改善的程度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上網查詢,果然找到幾篇研究證實X藥可改善血壓,但只對情緒相關的高血壓有效 (平均可減少10毫米汞柱左右,不過在這位病人倒是成效顯著)。這提醒我,是啊,有些高血壓是跟情緒有關,高血壓病患也常被提醒要控制脾氣,可是絕大多數 高血壓病人都會去找內科醫師,然後就被勸告可能要長期服用血壓藥物。但萬一他的高血壓是情緒引起,就可能會因此掩蓋心理上的問題沒有處理(如這位病人,最 後還是得再加抗焦慮劑)。

如果有一部份高血壓來自情緒問題,就表示放鬆訓練、持續運動或心理治療可能也對高血壓有效。就如這位病人,她的 過度煩惱讓血壓升高,內科醫師開藥後血壓降低了,可是情緒問題仍在,等她遇到更嚴重的情緒波動時,血壓又再度升高。當然,就醫師的立場,會開抗焦慮藥物讓 她情緒盡快穩定下來。但就病人角度來看,「如何讓自己減少焦慮」,會是比藥物更重要的處事原則。

目前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人,可能有一部份 問題出在情緒的調適。但以健保目前一位內科醫師一小時看十五位病人的看診模式,我們不可能要求內科醫師詳細問診—-精神科初診病人詳細問診平均超過半 小時。比較可行的是透過衛教宣導,讓病人知道高血壓也可能跟情緒問題有關,在服用藥物之餘也試試其他放鬆身心的方法,或根本改變生活方式。或如這位病人, 靠一顆長效劑型的抗焦慮藥物就可以取代高血壓藥與安眠藥,看來是更節省健保資源,病人的身體負擔也更小。有些病人服用這「最後一顆藥」時出現其他副作用 (如口乾舌躁、視力模糊)、有些病人在煩惱與壓力改善前很難停藥、會有心理上的依賴,這些問題都需要注意。可確信的是,高血壓藥物不是高血壓的唯一解決辦 法——但也請不要把這當成不遵照醫囑、怠惰服藥的的理由。大部分高血壓病人還是需要持續按照醫囑服用高血壓藥物,我今天所寫的是較少見的例子。

註:根據「心身醫學—心理生理醫學的基礎與臨床」所述,高血壓多見於壓力與衝突明顯的社會,高張力的工作也容易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患者對精神刺激的反應性亦高於其他人。而瑜珈、氣功、生理回饋指導下放鬆訓練有助於降低血壓。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千疼痛病人臨床經驗與多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Elsevier)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The Headache Handboo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RC Press)
  9. Neuropathic P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Antidepressant Use Rising, Especially in Women (MedScape)
  11. Brain Inflammation Tied to Depression, Suicidal Thoughts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疼痛與身體症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