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日本是古漢人殖民地?這不是農場文喔。推介「日本史的誕生」

岡田英弘是對蒙古、滿州、東北亞(韓日)歷史頗有深究的日本學者,我蠻常買他的書。最近台灣出版的「日本史的誕生」雖然是舊著,但還是能讓對這些議題不熟悉的讀者驚喜,原來歷史這麼有趣。

岡田英弘首先告訴我們的是,要懷疑歷史書。古代史書的編撰往往有政治目的,日本第一本歷史書「日本書紀」,是為了建立「日本」的國家觀念,在寫書之前(西元六八一年)的故事,可以當作神話。

而提到日本的「三國志之魏志倭人傳」呢?岡田英弘認為可信度比「神話」高,但這依舊是政治角力的結果。三國志作者陳壽必須考慮到當權者司馬家族的立場,為晉朝打下根基的司馬懿,曾經略東北、韓半島(這時還沒有韓國),跟他競逐權力的曹爽曾經略西域,所以陳壽放大來朝貢的邪馬台國,把他講成跟西方大帝國貴霜王國相提並論的遠方國家。

最近臉書上有人在傳貴霜王國的故事,當時世界四大帝國是羅馬、安息、貴霜跟東漢王朝,貴霜王國因為攻下印度的富裕地帶、還影響了佛教的發展,對當時世界的重要性,當然不是日本小小邪馬台國可以比擬。但陳壽透過一些誇張的寫法,抬高邪馬台的身價,同時還故意不寫西域的篇章,以求得自己在晉朝的生存空間。

在「日本書紀」之前日本無信史,所以岡田英弘從古漢人與韓半島的歷史,來推想漢人與日本諸島的關係。他認為,秦朝是「中國」的概念第一次成形,秦朝、漢朝積極攻略廣東、越南、韓半島,在這些遠方設置郡縣。這些郡縣跟西域的郡縣類似,都是駐軍性質。古漢人的人數與力量,並無法真正統治這些地方,也還沒有能力去「同化」。駐軍的目的,除了擴大影響力外,最重要的是維持通商的各種專屬權力、保障商人、增加稅收。

如果以閩粵、韓半島當地人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古漢人,恐怕就像十九世紀來到印度、東南亞的英國人,帶來文明、教化,但也高高在上,從殖民地得到好處。但外來的漢人,也刺激這些地方「國家」的形成。原本這些地方可能是許多大小部落林立,過著農耕為主的生活。但古漢人來了,需要政治代理人,然後貿易的需求促進城市的發展,社會階層開始更大的分化。等哪天古漢人自己崩潰、離開,這些政治代理人與都市貴族,就會起身建立新國家。

這是韓半島的歷史,那古日本呢?岡田英弘推測,古日本人口是韓半島三倍,有豐厚的貿易利益。漢朝時韓半島算是古漢人政治上的直屬屬地,古漢人從韓半島到日本建立貿易據點是理所當然。那時應該有數萬古漢人住在日本城市,邪馬台國就是古漢人選出的貿易代理「國」(應該稱為「城」),這些代理人享有分配貿易權的政治權力,在數以百計的城郭當中,就容易得到其他部族的支持。

為什麼在這裡我要說「古漢人」呢?因為開啟中國國族觀念的漢朝人,在王莽之亂後已經死一大片,到東漢末期還沒復原,在黃巾之亂又死一大片,在三國時代只剩下十分之一。接下來引胡人入北方,然後「五胡亂華」、南北朝,古漢人的基因已經洗掉一大部分。唐朝時的「北方漢人」的基因庫,跟西漢時已經差很多了。

在晉朝、南北朝,漸漸無力管到韓半島與日本,韓半島獨立建國時,岡田英弘認為,留在日本的古漢人,漸漸演變成日後建立日本國的貴族。古漢人在日本的人數畢竟不多,血緣很快就會稀釋、融入日本原住民。但在文化上,古日本一直深受漢文化影響。影響歸影響,幾百年過去,大家都是住在同一島上的居民,有著共同利益。日本皇族為什麼要寫「日本書紀」,為什麼要開始使用「日本」這名詞,就是因為唐朝興起,漢人現在要改以「唐人」的身份出現,或許又要經由韓半島來攻略東方島嶼,所以日本人必須建立起國家意識,才能跟海對面的大國對抗。

最近有一些歷史書在講宋朝、唐朝、漢朝的飲食,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調味料,古人完全吃不到,準備一餐很費力,平民通常吃得很簡單。古代的「國家」跟現代人的想像也是完全不同。因為古漢人的攻略,才激起周邊地區有了國家意識,花了好幾百年時間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但他們的貴族可能有濃濃的古漢人血統,帶著古漢人的文化遺產。這才是人類世界的真相。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你的分享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fb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