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不是服務業

醫療不是服務業。現代醫療—不是全部,但大部分,尤其是「全民健保」這一部分—絕對不是「服務業」。

在現代國家,醫療是「公共財」。最簡單的例子:醫師開藥,必須告訴病人藥名和劑量,也就是,沒有「營業秘密」,不能靠秘方賺錢。診斷與開藥的依據,必須寫在病歷,病人有權複印帶走。如果沒寫清楚,萬一病人出什麼問題,醫師可是有責任的。

有服務業是這樣的嗎?去餐廳喝可樂,可以要求店家給你可樂的配方嗎?

說得更精確一點:現代國家的醫療,是由政府高度管控的專業技術。為什麼要高度管控,不要開放「自由競爭」,讓「消費者」「自由選擇」?

因為,政府要保障國民,都有基本的「接近、取得」醫療的權利。但醫療人力有限,政府預算也有限,政府必須「介入」,才能讓資源合理分配。

醫療不講「自由選擇」,不能「有錢就是大爺」,這是為了確保國民都能平等取得基本的醫療:

第一、生、老、病、死,人很難選擇不接受醫療,但病人或家屬對醫療專業所知有限,就算上網google很多資料,也不見得就能做出正確選擇。醫療的療效與預後,不是「吃了藥好舒服血氣都通了」這麼容易判斷。如果「自由競爭」,醫師每人一套理論與療法,病人有能力判斷嗎?

第二,面臨對生命、健康的威脅時,如果沒有全民健保介入醫療,然後突然有人跑出來說有個要價百萬的秘方或刀法,可以救你或你的家人,你如何判斷?如果你必須賣房子、借高利貸或賣兒子賣女兒才能付不知真的假的救命金,你付不付?

第三點,如果醫療是「有錢就能換取服務」,那有錢人要包下名醫產能,要名醫團隊隨時提供專屬服務,一點也不困難。小市民這時才真是有錢也看不到醫師,要動大刀先等有錢人身體安康。更何況,你怎麼跟有錢人去競標名醫的時間?

健保底下的醫療不是商業行為,不是服務業,是在代替國家執行照顧國民健康的任務。而另一個醫療不能是服務業的原因是:醫護人員必須站在第一線,決定醫療資源分配的優先性。健保費是有限的,人力是有限的,醫護—尤其是急診與急重症的醫護人員—隨時都得在心中盤算,誰先救,誰值得先救。

有些積非成是的錯誤觀念一直誤導我們。什麼「視病猶親」、「以客為尊」,國外講醫學倫理的人,不會強調這兩個觀念吧。首先,病人就是病人,是來合理使用國家資源的人,不是「客人」。其次,如果病人是我的親人,我當然希望他馬上接受治療,做完所有可以做的檢查,想住院多久就住多久,最新最貴的藥盡量開。但健保資源有限,我們對病人必須有嚴格的一面,不可能事事如願。

但,在台灣,醫療人員「決定醫療資源分配的優先性」的「臨床裁量權」從未被尊重。醫療人員動輒被打、被告、被投訴、被當場辱罵、被騷擾、被鬧到媒體污辱一番。而來自民代、官員、高層、特殊身分人士的「指導」也源源不絕。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醫院的急診無法拒絕病人,病人多到連輪椅都沒得坐,醫護人員忙到像陀螺一樣轉,不舒服、會痛、但其實「不急」的病人,佔用了寶貴的醫護人力。

急診醫師受不了這種環境,跑掉了,醫院就把所有能動用的內、外、兒科調來急診,次專科醫師無法專心在自己專長,要看門診、顧病房,還要輪急診。然後,受不了這種醫療環境的醫護人員選擇離開,醫護人力更加緊縮,這就是醫療崩潰的開始。醫護過勞,要同時兼顧很多事情,醫療品質要怎麼好得起來?惡性循環之下,這報應最後還是會落到所有小市民身上。

前幾天慈濟急診護理師「口氣不好」的事件,竟然會鬧到幾乎上了每一家新聞媒體,就是舉國上下把醫療「服務業」化的結果。這對「服務品質」的要求,說起來還比「王品」高了—-試試看把王品的服務生送來急診連續上一星期小夜班,下場如何?但其實,這應該只是件,病家向醫院反應護理人員口氣不好讓人不舒服,院方請該護理人員思考是否有方法改善,如此而已的小事情罷了。

追究慈濟急診護理師事件的源頭,就是因為我們長期把醫療服務業化,在「以客為尊」的錯誤思考下,最終造成醫療崩潰,急診菜市場化,醫病關係緊繃,這「口氣不好」事件只是個小小火星罷了。這醫療文化怎麼改?恐怕要靠政府、媒體有心來改變,而不是放著讓他爛,到最後也只是全民遭殃而已。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