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迷人、有爭議的女性賀爾蒙(康健雜誌)

有時在我的診間會出現以下對話:「醫師,我有去看婦產科,有開一顆賀爾蒙的藥,我吃了覺得好很多,所以把你的藥停掉一顆。兩邊的藥一起吃有沒有關係?」

精神科診所的病人,25-55歲的女性接近半數,其中不少有更年期相關的問題。有些女性在接近四十歲時就出現「近停經期」(perimenopause)的症狀,如失眠、易怒、心情低落、增胖。到更年期,熱潮紅、夜汗、頭痛、注意力記憶力變差,更加讓人不舒服。

原本這些病人應該會優先到婦產科看診,但,2002年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停經婦女的「賀爾蒙替代療法」造成乳癌等癌症發生率增加,中止研究計畫。此後,「癌症恐懼」讓病人害怕賀爾蒙療法,婦產科醫師也趨於保守,只對嚴重病人給予短期、低劑量治療。

女性賀爾蒙的主角:「雌激素」(estrogen),在人的一生扮演重要角色。從大腦的發育、神經元的形成、到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牽一髮動全身。雌激素就像天然的抗憂鬱劑,可改善心情、促進腦神經生長因子增加。健康女性給予太多雌激素偶爾會引發類似「躁症」反應(鬱症的反面)。

雌激素對心靈的影響,通常不在於血液濃度的高低,而是來自血中含量的劇烈起伏。最明顯的「經前不悅症」,在月經前七至十日,也就是排卵後雌激素濃度大幅下降之後,出現焦躁、腹脹、身體與頭部疼痛等症狀,有八分之一女性曾受影響。而憂鬱症狀更強烈的「經前抑鬱症」,有明顯的體質因素:有此症狀的母親,女兒同樣有經前抑鬱症的多達 75%。

經前不悅症的主因,是有少數特定體質的人,身體對「雌激素急速下滑」過度反應。「產後悲傷」(postpartum blue)是另一個鮮明的例子:生產後,同樣因為雌激素遽降,大約從第五天到第十二天,多達70%的產婦會出現短暫的憂鬱症狀。

症狀更嚴重、持續更久的「產後憂鬱」,推測可能跟雌激素快速減少,造成某種體質產婦「血清素」(serotonin)受器敏感度降低有關。而更年期,則是女性必經,雌激素漸漸減少的過程。為了準備生育、停止生育,雌激素的起起伏伏,對少數女性帶來一些痛苦。不過,台灣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多了七年,也說不定是雌激素的功勞呢。

但,現代人資訊越多,也會帶來越多煩惱。要不要把雌激素當「藥物」服用?這會讓許多人天人交戰,難以做出無負擔的決定。對「健康」的停經女性,雌激素有兩個重要的作用,第一是改善骨質疏鬆,降低髖骨骨折的機率—老人髖骨骨折後有20%會在一年內死亡,40%從此無法好好走路。

第二個重要作用是減少失智症的發生率。即時補充雌激素五年,可望降低失智症30%。太晚補充,如等到出現早期失智症狀,這時已無濟於事。但長期補充雌激素,某些癌症會更容易出現。「癌症恐懼」對上「失智症恐懼」,儘管賀爾蒙療法有蠻多好處,但醫師還很難理所當然地推薦,還是得靠病人自己吸收資訊、做決定。

停經前後增加的憂鬱、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可能來自於雌激素減少、年齡增加帶來的社會角色改變、以及身體症狀如熱潮紅帶來的不舒服。什麼狀況下才需要賀爾蒙療法?有許多爭辯,沒有定論。不過,研究證實,越能從科學角度來理解這些生理變化、越能用正向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熟年,就越能減輕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

近幾年的研究證實,雌激素會促進腦細胞神經新生作用(neurogenesis)。隨著生理期的雌激素變化,大腦海馬迴的神經新生作用也跟著加快、變慢。雌激素彷彿是天仙賜予的青春之泉,但神話故事裡,人類想要比美天神卻往往沒有好下場。或許再過十年,我們就會知道,有哪種基因的人補充雌激素可以延長生命,然後付個幾千元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這基因的幸運兒。你會期待這一天來臨嗎?



本篇發表於 更年期與經前症候群。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