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安眠藥會得腦癌?如何看懂這類誇大的新聞

上星期,吃安眠藥會增加腦癌機率98%的新聞在電視台與報紙出現,還有媒體以頭版處理。許多病人詢問,醫師們在診間絞盡腦汁,想說怎麼解釋病人才聽得懂。

不過,如果用寫的,放在網路上,就很好說明。到底有沒有「吃安眠藥腦癌增加這回事」?可以很直接回答,這篇研究無法證明有這回事。這篇研究,甚至無法證明吃安眠藥會增加一咪咪的腦癌風險,連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沒有。

講個最簡單的例子。我上網搜尋,發現有研究同樣出自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20-39歲的濕疹病人,得到腦癌的比例偏高。好,假設這些濕疹病人都有使用濕疹藥膏,而其他沒有濕疹的病人自然就沒有使用濕疹藥膏,我們如果直接統計使用濕疹藥膏的病人,是不是也會得到「使用濕疹藥膏容易得到腦癌」的結論?

假如有人從資料庫研究中得到「使用濕疹藥膏的病人,得到腦癌的機率比較高」,這叫做「濕疹藥膏」跟「腦癌」「有相關」,但不代表「因果關係」。真正的因果關係可能是因為濕疹跟免疫系統功能有關,或口語化說跟「體質」有關,所以有濕疹的體質,得到腦癌的機率可能會比沒有濕疹體質的人高一點。但有濕疹的台灣人也不要太緊張,因為這種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事實上還是只能證明「濕疹」跟「腦癌」「有相關」,無法證明「因果關係」。濕疹變嚴重,跟個人習慣、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有關,有可能是這些干擾因子跟腦癌有關。

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喝大量咖啡跟胰臟癌有關的研究。這研究結果讓愛好咖啡的人長期陷入恐慌,多年後有研究人員用更嚴謹的研究方法,證實喝大量咖啡跟胰臟癌確實無關,才讓大家鬆一口氣。

為什麼最初的研究者會得到咖啡跟胰臟癌有關的結論?據推測,可能是因為生活形態(life style)。比如說,愛喝咖啡的人可能有一部份人同時也抽煙,抽煙的比例高於一般人。較高的抽煙比例,也就讓「喝咖啡」與「某些癌症」產生的「相關」,但喝咖啡並不是導致癌症的原因。

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做出來的研究,無法控制生活形態的變項,因為資料庫裡沒有。資料庫無法呈現一個人有沒有抽煙、有沒有酗酒、工作壓力有沒有很大、有沒有輪班工作或常常加班,也無法呈現有沒有運動習慣,而這些變項,往往跟一個人為什麼會長期吃安眠藥有關。但這些生活形態,也有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會讓癌症增加的生活型態,如果跟服用安眠藥的人高度重疊,那也就不奇怪,統計跑出來變成服用安眠藥的人腦癌比例較高。所以,吃安眠藥腦癌會增加,跟喝咖啡胰臟癌會增加,可能只是「研究限制」的問題—–沒有這些生活形態的資料,研究者就無法控制這些變項。

既然如此,為什麼國外期刊會接受這篇「安眠藥讓腦癌增加」的研究?以學術角度來看,這些相關性研究可能是以後許多重要研究的基礎。「服用安眠藥跟腦癌風險有相關」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激起其他研究者的興趣,來證明或否證安眠藥跟癌症的因果關係,或找出其他干擾因子。唸過這篇研究,當醫師在開安眠藥時,可聯想到眼前的病人,或許會有其他可能導致癌症的生活形態,如果能調整生活方式,或許可以減少罹癌機率。也許會有人拿安眠藥來做動物實驗,也有可能在動物實驗中,迸出原本沒有想像到的有趣發現。人類科學的進步,就是在這樣連續不斷的嘗試錯誤中一點一點累積。

所以,研究本身是有價值的,只是,透過媒體傳播、渲染,傳達出錯誤的訊息。真正可以證明因果關係的研究,譬如「賀爾蒙替代療法會讓癌症增加」,就會讓歐美先進國家修改用藥方針、修改藥品仿單。健保資料庫研究很難證明因果關係,所以日後看到依據健保資料庫研究得出的結果,通常是不用太緊張啦。

延伸閱讀

蘇冠賓教授:「安眠藥增98%腦癌風險」是錯的

一篇學術觀點出發的評論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牽涉到許多失眠相關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萬病人臨床經驗與上千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Healing the angry brai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
  9. Sleeping Pills May Cut Risk for Suicidal Thoughts in Depression (MedScape)
  10. Poor Sleep Slows Work Productivity (MedScape)
  11.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MedScape)
  12. Want to Improve Patients' Mental Health? Start With Their Sleep (MedScape)
  13. Sleep Problems Linked to Suicidal Thoughts in Youth (MedScape)
  14. Could Better Sleep Prevent Dementia? (MedScape)
  15. Sleep and Pain Are Definitely Coupled—but How Tight Is This Coupling? (MedScape)
  16. Poor Sleep May Drive Obesity, Hypertension in Black Women (MedScape)
  17. Weekend Sleep-in May Lower Mortality Risk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有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睡眠。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失眠。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