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班、夜班工作者是拿健康來換,所以多賺點錢是應該的

如果你集滿「夜班工作」、「一次工作超過八小時甚至十小時」、「睡眠品質不好」、「花花班」、「連續數年輪班夜班」,那你的身心健康狀況,有可能會衰退得比別人快,甚至早死。這時你得好好算算,你賺到的錢,是不是值得了。

輪班、夜班工作者主要面對兩個有害身心健康的問題,第一個是生理時鐘亂掉,第二個是睡眠中斷、縮短、睡眠品質不好。第二個問題可以透過服用鎮靜、安眠、助眠藥物改善,但第一個問題很難完全克服。

輪班、夜班工作者的第三個健康問題是:為了好入睡,變成過度依賴酒精,結果睡眠品質還是不好,多年後引發脂肪肝等後續身體狀況。為了在起床後能集中精神,過度服用咖啡、檳榔、安非他命、維士比等有興奮成分的食藥品,又帶來許多後遺症。

誰適合、誰不適合輪班夜班工作?這是未來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常輪班、換班,回家倒頭就睡,起床後精神奕奕。但現在還無法精確區分出哪些人做輪班夜班工作容易生病,只能含糊地辨別:超過四十歲、常有腸胃問題、有很多「睡眠癖」很難調整、以及本來就很難維持良好睡眠品質的人,最好減少輪班夜班工作。但許多中年失業的爸爸,最好找的就是工時長、要輪班的大樓警衛或工廠工作。為了賺錢持家,有時也沒什麼選擇餘地。

夜班工作者有62%睡眠縮短,30%抱怨睡眠品質不好,有36%因此影響生活品質。輪班夜班工作立即面對的問題,是睡眠品質不佳、以及生理時鐘亂掉後,造成工作時疲倦、嗜睡、警醒度不足易生意外、認知功能下滑、記憶力變差,這些在充足的休息與睡眠後就會恢復。

但如果長期做輪班夜班工作呢?累積時間超過十年,會容易肥胖,得到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癌症、認知功能下滑、憂鬱症、胃潰瘍、腸躁症、胃食道逆流這些疾病的機率,統計上顯著增加,總死亡率也會升高。長時間輪班夜班工作帶來的健康風險,在停止輪班夜班後五年才會明顯下降。

不過,現在正在做輪班夜班工作的人,也別太擔心。如果扣除長期睡眠品質不好的負面影響,單純生理時鐘紊亂,對三高疾病、癌症,統計上只有增加相對低的風險。例如輪班工作是否會增加乳癌?這已經有上百篇研究,還是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在動物實驗裡發現,如果你體內已經有小小的腫瘤滋生,長期夜間不睡可能會讓它們長得更快。理想狀況是:不要長期、持續做輪班、夜班工作。年輕時拼一陣子多賺點錢,或許還可接受。操勞一段時間後,要讓自己有好好休息的時間。隨著年紀增長,最好能減少輪班夜班的天數。

切記:輪班夜班工作時,一定要想辦法維持持續七小時以上的睡眠,吃點藥物好好睡,勝過靠喝酒或什麼不做一直睡睡醒醒。除了服藥外,夜班工作的人還是有一些方法降低生理時鐘亂掉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例如注意「睡眠衛生」、減少早上照光、維持規律睡眠時間、開車回家時戴太陽眼鏡、適度服用「褪黑激素」、適度運動、尋求健康的飲食。

同住的人可協助夜班輪班工作者在睡覺時能有個盡量昏暗、沒有嘈雜聲音的房間。夜班輪班工作的主管、雇主,在排班時應盡可能考慮怎麼排才不會影響員工身體健康。如果工作時能保持明亮的環境,但工作結束時光源變暗,可協助生理時鐘調節得更好。輪班、夜班之後騎車、開車回家較容易發生車禍,如果公司能協助通勤更好。還有,有些人就是不適合輪班夜班工作的體質,此時雇主不應勉強,員工最好也不要因為想賺錢就透支身體健康。

夜班、輪班工作的理想境界是:一班六到八小時,有充足時間可以熟睡與運動,排班方式要讓員工還能參加社交活動,以及跟伴侶約會、跟家人用餐、與小孩一起打球打電動。下班後通勤時間不要太長,如果偶爾不得不縮短換班時間或排延長時間的班別,要有宿舍讓員工在工作地方附近休息。避免常常排「花花班」。有些工作總得有人做,但我們要清楚,如果這些工作必須付出「健康」的代價,工作者就值得更高的薪資,而不是被硬凹或道德勸說去做。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牽涉到許多失眠相關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萬病人臨床經驗與上千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Healing the angry brai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
  9. Sleeping Pills May Cut Risk for Suicidal Thoughts in Depression (MedScape)
  10. Poor Sleep Slows Work Productivity (MedScape)
  11.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MedScape)
  12. Want to Improve Patients' Mental Health? Start With Their Sleep (MedScape)
  13. Sleep Problems Linked to Suicidal Thoughts in Youth (MedScape)
  14. Could Better Sleep Prevent Dementia? (MedScape)
  15. Sleep and Pain Are Definitely Coupled—but How Tight Is This Coupling? (MedScape)
  16. Poor Sleep May Drive Obesity, Hypertension in Black Women (MedScape)
  17. Weekend Sleep-in May Lower Mortality Risk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有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睡眠。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失眠。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