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飲暴食,催吐怕胖:不要輕忽,盡快就醫

(手機用戶點選右上方 可進入其他選項)

今天有位初診病人一直忍著暴食症狀好幾年,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勸她就醫,才打算好好接受治療。「暴食」的人在專心工作、唸書時常常並沒有異樣,病人反而因此忽略了病情的嚴重性。如果你發現身邊有疑似暴食症的親人、朋友,趕快說服他們看診,或許會因此改變他們一生。

有許多「暴食」成癮的人,每天要花很多錢賣東西吃,花很多時間在買食物、讓自己吃到撐,有些人還得想辦法吐出來。有些人到「吃到飽」餐廳吃到別人都在看,有些人躲在家裡瞞著家人偷偷吃。長期下來營養不均衡、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催吐的過程還會傷害食道。

暴食症也可以說是「食物成癮」。人類大腦的原始本能是喜歡吃、喜歡甜、油膩、不健康但好吃的食物。暴食的常見原因是:(一)過度節食引起大腦反彈,反而想要狂吃大吃。(二)重大的壓力、心理創傷、或扭曲的親子關係,造成病人以「吃」來尋求滿足,最後反而變成對食物的隱。暴食也可以用「癮」來解釋,就像酒癮、煙癮,已經上癮了,就忍不住一直吃,就算原來的問題已經改善,也沒辦法克制這個「癮」。

然後暴食、吃很多、發胖,又讓人的理智層面覺得不妥、有罪惡感,在暴食之後刻意抑制飲食,有時就產生催吐、吃軟便藥、過度運動的代償行為。但越壓抑、越把肚子清空,反彈的暴食衝動又越嚴重。於是一次一次輪迴,病情沒有好轉。

如果你身邊有親人、朋友、同事持續出現暴食行為,你能怎麼辦?如果你們的交情、感情夠好,不要遲疑,要把你的疑慮說出來。找個時間、找個安靜、能夠讓人放鬆把話說出來的地方,好好地把問題談一談。如果你的疑慮確實存在,可以告訴她(他),接受治療應該會比較好。

同時你還可以注意的是:暴食的遠因,往往是因為在現今流行文化洗禮下,過度注意女性的體重與外表,造成女性承受太多外界對體重與外表的批評、同儕壓力,反彈造成暴食衝動。所以,對於暴食的個案,請避免說出批評或羞辱的言詞,也不要談論她(他)的體重、或跟體重有關的議題。

對於暴食的親友,你可以表達關心,但不要做出簡化的歸因,比如說:「妳就是不夠愛自己」、「妳就是無法接受自己」。暴食的心理層面的糾結,不是你簡單說幾句話就能化解,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暴食」的「食物成癮」,類似煙癮、酒癮的快感。但「暴食」更難處理的是,戒煙、戒酒可以靠意志力不買、不碰,讓「癮」漸漸消退(或住到很偏遠、很難買到煙、酒的地方,例如一些宗教團體辦的「戒酒村」)。但我們卻不能不吃東西。吃或接觸、接近食物,都可能讓「暴食衝動」湧出,一再產生過度飲食。

因為要「戒食物」不容易,雖然治療暴食症的方法很多,但最實用的方法還是,直接拿健保卡到精神科看診。現在主要治療暴食症的藥物是所謂「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血清素藥物主要用來治療焦慮症與憂鬱症,但也可以用來抑制食慾與衝動行為。

不過,用來治療暴食症的血清素藥物,劑量通常會比單純治療憂鬱症或焦慮症高兩三倍,用高劑量藥物直接壓下暴食衝動。就像煙癮、酒癮容易復發,需要長時間隔離菸酒才能見效。當我們靠血清素藥物治療暴食症時,通常會等症狀穩定半年、一年才逐漸減藥,讓大腦忘記暴食的快感,避免太快停藥、又容易復發。

由於需要增加血清素藥物到較高劑量,看診時會從較低劑量逐漸往上加。如假設某藥預計開到一天150毫克,可能第一星期每天50毫克,第二星期加到100,第三星期加到150毫克。有可能加到一天150毫克兩三星期後,病人才會明顯感覺到暴食衝動減輕。這需要時間與耐心等待。

在健保可以給付的藥量範圍內,大多數暴食症病人,都可以只靠一種血清素藥物,就把暴食衝動克制下來。藥物的安全性高,常見副作用是噁心感、嗜睡,若覺得副作用不舒服,停藥即可改善,還有其他種血清素藥物可替換。當然,血清素藥物並不是治療暴食症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有少數病人服用血清素藥物效果不彰。有時自費的心理治療可提供更佳的療效。不過,用健保看診的好處是,只需要掛號費、部分負擔與藥品部分負擔,就可能漸漸改善暴食帶來的傷害。對病人來說,算是省錢、效果通常也不錯的選擇。健保藥物可改善的是眼前的暴食衝動,至於埋藏在病人心底的其他心理因素,或許還有其他更好的改善方法。不過,一步一步來,持續的暴食會對身心健康帶來更大傷害,可以先列為治療的第一目標。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2. Impulsivity, The Behavioral and Neurological Science of Discounting (APA)
  3.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4. DSM-IV-TR (APA)
  5.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6. Some Teens Who Exercise to Build Muscle Might Have Eating Disorders (MedScape)
  7. Eating Disorders Common Across All Ages, Sexes, Ethnicities (MedScape)
  8. Treatment Delivery Strategies for Eating Disorders (MedScape)
  9. Two Antidepressants Effective for Binge-Eating Disorder (WebMD)
  10. Antidepressants highly effective against binge-eating disorder (MDedge)
  11.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暴食厭食。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