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用戶點選右上方 ≡ 可進入其他選項)
今天有位初診病人一直忍著暴食症狀好幾年,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勸她就醫,才打算好好接受治療。「暴食」的人在專心工作、唸書時常常並沒有異樣,病人反而因此忽略了病情的嚴重性。如果你發現身邊有疑似暴食症的親人、朋友,趕快說服他們看診,或許會因此改變他們一生。
有許多「暴食」成癮的人,每天要花很多錢賣東西吃,花很多時間在買食物、讓自己吃到撐,有些人還得想辦法吐出來。有些人到「吃到飽」餐廳吃到別人都在看,有些人躲在家裡瞞著家人偷偷吃。長期下來營養不均衡、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催吐的過程還會傷害食道。
暴食症也可以說是「食物成癮」。人類大腦的原始本能是喜歡吃、喜歡甜、油膩、不健康但好吃的食物。暴食的常見原因是:(一)過度節食引起大腦反彈,反而想要狂吃大吃。(二)重大的壓力、心理創傷、或扭曲的親子關係,造成病人以「吃」來尋求滿足,最後反而變成對食物的隱。暴食也可以用「癮」來解釋,就像酒癮、煙癮,已經上癮了,就忍不住一直吃,就算原來的問題已經改善,也沒辦法克制這個「癮」。
然後暴食、吃很多、發胖,又讓人的理智層面覺得不妥、有罪惡感,在暴食之後刻意抑制飲食,有時就產生催吐、吃軟便藥、過度運動的代償行為。但越壓抑、越把肚子清空,反彈的暴食衝動又越嚴重。於是一次一次輪迴,病情沒有好轉。
如果你身邊有親人、朋友、同事持續出現暴食行為,你能怎麼辦?如果你們的交情、感情夠好,不要遲疑,要把你的疑慮說出來。找個時間、找個安靜、能夠讓人放鬆把話說出來的地方,好好地把問題談一談。如果你的疑慮確實存在,可以告訴她(他),接受治療應該會比較好。
同時你還可以注意的是:暴食的遠因,往往是因為在現今流行文化洗禮下,過度注意女性的體重與外表,造成女性承受太多外界對體重與外表的批評、同儕壓力,反彈造成暴食衝動。所以,對於暴食的個案,請避免說出批評或羞辱的言詞,也不要談論她(他)的體重、或跟體重有關的議題。
對於暴食的親友,你可以表達關心,但不要做出簡化的歸因,比如說:「妳就是不夠愛自己」、「妳就是無法接受自己」。暴食的心理層面的糾結,不是你簡單說幾句話就能化解,有時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暴食」的「食物成癮」,類似煙癮、酒癮的快感。但「暴食」更難處理的是,戒煙、戒酒可以靠意志力不買、不碰,讓「癮」漸漸消退(或住到很偏遠、很難買到煙、酒的地方,例如一些宗教團體辦的「戒酒村」)。但我們卻不能不吃東西。吃或接觸、接近食物,都可能讓「暴食衝動」湧出,一再產生過度飲食。
因為要「戒食物」不容易,雖然治療暴食症的方法很多,但最實用的方法還是,直接拿健保卡到精神科看診。現在主要治療暴食症的藥物是所謂「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血清素藥物主要用來治療焦慮症與憂鬱症,但也可以用來抑制食慾與衝動行為。
不過,用來治療暴食症的血清素藥物,劑量通常會比單純治療憂鬱症或焦慮症高兩三倍,用高劑量藥物直接壓下暴食衝動。就像煙癮、酒癮容易復發,需要長時間隔離菸酒才能見效。當我們靠血清素藥物治療暴食症時,通常會等症狀穩定半年、一年才逐漸減藥,讓大腦忘記暴食的快感,避免太快停藥、又容易復發。
由於需要增加血清素藥物到較高劑量,看診時會從較低劑量逐漸往上加。如假設某藥預計開到一天150毫克,可能第一星期每天50毫克,第二星期加到100,第三星期加到150毫克。有可能加到一天150毫克兩三星期後,病人才會明顯感覺到暴食衝動減輕。這需要時間與耐心等待。
在健保可以給付的藥量範圍內,大多數暴食症病人,都可以只靠一種血清素藥物,就把暴食衝動克制下來。藥物的安全性高,常見副作用是噁心感、嗜睡,若覺得副作用不舒服,停藥即可改善,還有其他種血清素藥物可替換。當然,血清素藥物並不是治療暴食症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有少數病人服用血清素藥物效果不彰。有時自費的心理治療可提供更佳的療效。不過,用健保看診的好處是,只需要掛號費、部分負擔與藥品部分負擔,就可能漸漸改善暴食帶來的傷害。對病人來說,算是省錢、效果通常也不錯的選擇。健保藥物可改善的是眼前的暴食衝動,至於埋藏在病人心底的其他心理因素,或許還有其他更好的改善方法。不過,一步一步來,持續的暴食會對身心健康帶來更大傷害,可以先列為治療的第一目標。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喜洋洋心靈診所:高雄市前鎮區一心一路156號1-2樓 (07)7272888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請帶雙證件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醫師門診
- 若想看女醫師,建議掛「喜洋洋心靈診所」陳宇盈醫師、洪曉琪醫師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深度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 本網站文章資訊來源主要是Synopsis教科書、MedScape醫療專業網站以及各種醫療期刊
- 提醒您,健保精神科診所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有時會有副作用,看診時請跟醫師討論
- 健保資源有限,您可尋求諮商、心理治療等非健保醫療,也可跟醫師討論其他醫療選項
-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 Impulsivity, The Behavioral and Neurological Science of Discounting (APA)
-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DSM-IV-TR (APA)
-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 Some Teens Who Exercise to Build Muscle Might Have Eating Disorders (MedScape)
- Eating Disorders Common Across All Ages, Sexes, Ethnicities (MedScape)
- Treatment Delivery Strategies for Eating Disorders (MedScape)
- Two Antidepressants Effective for Binge-Eating Disorder (WebMD)
- Antidepressants highly effective against binge-eating disorder (MDedge)
-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