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是很常見的一個情緒反應。當我們遭逢生活上的不順遂,情緒就會隨之反應,通常這時候伴隨而來的就是憂鬱這樣一個情緒。憂鬱的時候,我們難以成眠,食不下嚥,對朋友的邀約提不起勁,也對生活上的事物感受不到喜悅。受傷擦破皮膚了,身體會自然啟動免疫反應,皮膚也會完成修復新生,雖然有了疤痕,但新生的皮膚一樣能擔負起保護和隔絕的作用。情緒一樣也有它自己的修復機制,有時候休息幾天,喘口氣,稍微遠離壓力來源,受傷的心情就能再度恢復,打起精神去處理問題。那麼,怎樣的情況下,憂鬱是需要尋求外援和專業協助的呢?
如果憂鬱過度沉重、時間又拖延得太長,靠自己一個人努力去克服,那過程可能會太孤單又太辛苦。憂鬱過重過深,會讓你失去生活的動力,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也看不到未來的方向。這時候的你,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無法再相信自己還具備站起來的能力。這樣的憂鬱也會讓你找不到活著的意義,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多餘的,甚至可能開始思考結束生命的方法。而延續太久的憂鬱,指的是上述那樣的狀況,已經持續超過了半個月,而你還看不到情緒好轉的跡象。
持續長時間的沉重憂鬱,會耗損掉我們的能量,也會侵蝕我們的自尊,讓我們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責的惡性循環中。可能你已經試著找親密的朋友、找信任的親人、找尊敬的長輩傾訴,卻依然徒勞無功,那何妨不讓身心科醫師了解並進一步幫忙你呢?
當然我們可能會依你的狀況,給予強度不一的幾顆藥丸,謂之「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這難以從字面上窺得其奧祕的科學名稱,簡單說就是抗憂鬱劑。但縱使診斷、用藥如此平板單一,每個人的憂鬱還是有它的不同面貌。有些人變得易怒,動不動就對一點生活瑣事生氣。有些人變得容易哭泣,只稍微觸動情緒,眼淚就無法停住。有些人可能會藉著工作轉移情緒,讓自己變成轉個不停的忙碌陀螺。而有些人可能變得陰沈壓抑,把自己縮進角落,鎖上房門,誰也不見,什麼事也不做。
我們無法單一歸因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基因決定了我們一部分的心理素質,有些人天生粗線條,有些人則纖細敏感。有些人從小大方好動,有些人則是害羞內向。後天環境則決定了我們另一部分的心理素質。被忽略遺棄的童年、家暴受虐下長大的孩子、學生時代遭受霸凌等等,這些都可能在我們的心上埋下憂鬱的種子。如果再遭遇朋友背叛、感情不順,或工作過勞負擔,憂鬱可能就會在心裡發芽生根,然後持續被內在心理素質和外在環境壓力滋養,開出枝葉,終至壓垮自己。
所以,我的憂鬱,該何去何從呢?那些一致的、相同的憂鬱面貌,情緒低落、失眠、食慾降低、失去興趣、自責、罪惡感、輕生意念等等,抗憂鬱藥物在各個面向都有極好的療效,這是無庸置疑的。至於那些因人而異的其他憂鬱面貌呢?是不是太容易焦慮緊張?是不是太敏感太情緒化?是不是太過在意旁人觀感?是不是過去的回憶始終糾纏?是不是眼前的生活壓力已經超過負荷?這些好多好多的疑問,就留到診間,一起努力抽絲剝繭,找出改善和調整的方向。
憂鬱的時候,你可以不必急著振作,也可以不必急著努力裝出笑臉。你不需要迎合別人,也不用勉強自己。憂鬱的時候,好好聽聽看,你受傷的心想要對你說什麼?有一天,當你回顧這一切,你會發現那曾經傷痕累累的心,如今已經癒合,雖然疤痕滿佈,卻比以前更加溫柔堅韌。
[catlist categorypage=”yes”]========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喜洋洋心靈診所:高雄市前鎮區一心一路156號1-2樓 (07)7272888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請帶雙證件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醫師門診
- 若想看女醫師,建議掛「喜洋洋心靈診所」陳宇盈醫師、洪曉琪醫師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深度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 本網站文章資訊來源主要是Synopsis教科書、MedScape醫療專業網站以及各種醫療期刊
- 提醒您,健保精神科診所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有時會有副作用,看診時請跟醫師討論
- 健保資源有限,您可尋求諮商、心理治療等非健保醫療,也可跟醫師討論其他醫療選項
-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 Brain, Behavior and Epigenetics (Springer)
-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 Healing the angry brai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 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Elsevier)
- Impulsivity, The Behavioral and Neurological Science of Discounting (APA)
-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DSM-IV-TR (APA)
-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isabling and Dangerous (MedScape)
- Antidepressant Use Rising, Especially in Women (MedScape)
- Brain Inflammation Tied to Depression, Suicidal Thoughts (MedScape)
- Brain Imaging Reveals the Impact of Untreated Depression (MedScape)
- Mediterranean Diet May Keep Late-Life Depression at Bay (MedScape)
- ‘Small Dose’ Exercise Guards Against Depression (MedScape)
- Moderate Fish Consumption May Reduce Depression Risk (MedScape)
- Sunshine Directly Influences Suicide Incidence (MedScape)
- Association of Vitamin D Levels with Incident Depression among a General Cardiovascular Population (MedScape)
-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