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心臟病嗎?--談恐慌症(陳宇盈醫師)

「那天晚上我真的嚇到了,我以為我得了心臟病。」前來求診的小姐心有餘悸的說著自己的經歷──她第一次恐慌發作的經驗:心跳加速、胸口緊繃、手 腳發麻、喉嚨好像哽住了什麼東西一樣、而且吸不到空氣,她幾乎覺得就要腿軟昏倒在地上了,朋友七手八腳的把她送到醫院,急診室的醫生護士卻好像一點都不緊 張,她氣得很想大喊「快救我!」,可是心電圖與胸部X光檢查的結果,卻顯示一切都正常。

「妳這個不是心臟病,要去看身心科。」急診醫師告 訴她結論,她有些半信半疑,但也有些不甘心。剛剛的感受明明就那麼真實,怎麼會沒病呢?她到心臟內科做了更詳細的檢查,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她上網找了 資料,發現有網友說是二尖瓣脫垂,也有網友說是過度換氣症候群,直到最後鼓起勇氣走進身心科門診的診間,才聽到醫師告訴自己這是「恐慌症」。

「恐慌症」的盛行率大約百分之三,也就是每一百個人裡面,有三個人在一輩子裡面曾經遭遇過這樣驚恐的症狀。其中較嚴重的個案常因此重複進出急診室,輕度的恐慌症也會對正常的生活造成困擾。

根 據國外的研究,有將近百分之五十的恐慌症個案,是在遭逢重大人際失落後(分手、絕交、親友過世等)的六週內發病的。其他個案也多多少少存在著生活壓力事 件:例如在工作職位上所受到的期待不同了、親子關係等等。有些比較特殊的狀況,則是本身即存有症狀相似的身體疾病(例如心臟問題、氣喘問題),或者家人曾 經因類似的身體疾病過世,造成心中陰影,而不自覺表現出恐慌的症狀。

發病之後的恐慌症個案,更會因為「擔心恐慌症再度發作」,而衍伸出許 多因為恐懼而造成的心理影響:例如在密閉空間之中就覺得不舒服(如果恐慌發作會無法逃出或求助)、到人多的地方就覺得不安全(如果恐慌症作會在眾人面前出 糗)、甚至有些個案會在特定的地點趕到恐懼:例如橋上、高速公路上、搭車或飛機等,嚴重時,不是足不出戶,不然就變成出門一定要人陪,也造成家人與朋友的 困擾。更有甚者,有些個案利用喝酒來穩定自己,久而久之卻養成酗酒習慣,得不償失。

恐慌症在越早期開始治療,預後越好,經由身心專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後,依個別情形不同,安排正確的藥物與心理治療,改善症狀並預防復發。切莫採用逃避心態,以免惡化病情。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牽涉到許多恐慌症相關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千病人臨床經驗與許多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Panic Disorder: Neurobiological and Treatment Aspects (Springer)
  2.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5. DSM-IV-TR (APA)
  6.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7.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恐慌症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恐慌症。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