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閉恐懼症其實沒那麼可怕

許多人在密閉空間就覺得心跳快、呼吸不順、流汗、晃動、頭痛、噁心,嚴重點會有恐慌發作的感覺。這一般稱為幽閉恐懼症,有時會嚴重到符合強迫症的診斷強度,感覺快要休克、昏倒,甚至送急診。

有幽閉恐懼症的人不少,可能二十人就有一人,通常幽閉恐懼症不難治療,雖然發作起來有時蠻嚇人。不過現在比較常遇到的麻煩是:當病人要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時,因為要穿過狹小的儀器空間,突然恐慌發作,無法順利完成檢查,所以現在多數醫院都會在健檢時加強引導讓病人放鬆。

幽閉恐懼症常發生在密閉空間、電梯、擁擠的交通工具,大賣場。有時在診所看診,很多病人一起等待,也會讓幽閉恐懼症爆發。也有人在辦公室人一多或空氣不流通,就開始不舒服。大部分人症狀並不嚴重,只是些微的不舒服,可能有些頭暈、覺得悶、想趕快離開。有時原本身體就不太舒服,如有些感冒,再進入密閉空間,症狀會更嚴重。倘若嚴重到恐慌爆發,就會讓病情嚴重程度一下拉高。

幽閉恐懼症可能有多種原因,或許體質有影響,或許跟主管恐懼的「杏仁核」有關,也可能是因為童年時的負面經驗而起。如果嚴重到併發恐慌症,現在多數人已懂得要求醫。但在症狀初期,病人常會擔心自己得到重大疾病,到處看診、求醫、做遍檢查,直到有人提醒,才開始往「恐慌」這一區塊來想。

在爆發嚴重症狀前,幽閉恐懼症最大的負面影響,是病人為了避免幽閉恐懼症狀出現,會迴避一些場所,如不敢去電影院、不敢搭電梯,有些事情不敢做,甚至有些工作不敢去應徵,對人生選擇造成很大限制。有些人一到密閉空間就開始找門,可能會塞車或經過隧道的路就不想去,電梯不搭走樓梯,參加社交活動無心談話只想著發生意外時怎麼逃生,甚至有人連進自己房門都不敢關門,把生活弄得很難過。

不管是恐慌症或幽閉恐懼症,多數病人對現代藥物的療效都不錯。病情較嚴重的病人,可藉助「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有時醫師會跟病人簡稱「血清素的藥」)服用數個月,病情通常會有大幅度改善。但如果幽閉恐懼症還只在「迴避」的階段,並沒有嚴重的大爆發,許多人會覺得這還沒必要長期服藥吧。

理論上,這時可藉助「認知行為治療」或「虛擬實境療法」,不過,在台灣很少醫師會這麼做,因為還蠻花時間。對於病情較輕的病人,自己練習「減敏感法」比較實際。

減敏感法簡單講就是把會引發焦慮反應的環境分成低、中、高,先從低焦慮的環境來適應。如先做些心理建設、先讓自己深呼吸放輕鬆、或先服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來降低環境引起的過度反應。多嘗試幾次,讓大腦漸漸習慣,其實不會有什麼事情,就可降低幽閉恐懼症出現的頻率與強度。

有焦慮症體質的人,平常多練習有氧運動、氣功、瑜珈、呼吸訓練、靜坐、禪修,可幫助改善體質。總之,九成的幽閉恐懼症並不難治療,不需要為了這些問題影響了自己的人生。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牽涉到許多恐慌症相關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千病人臨床經驗與許多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Panic Disorder: Neurobiological and Treatment Aspects (Springer)
  2.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5. DSM-IV-TR (APA)
  6.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7.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恐慌症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恐慌症。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