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用戶點選右上方 ≡ 可進入其他選項)
◎ 陳豐偉(本文首刊於聯合報元氣週報)
罹患恐慌症的人大約佔全人口1~2%,但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有恐慌症,長期忍受恐慌症的不舒服,或因此不敢外出。恐慌症病人常不知道可就醫、服藥,其實,我常跟病人說,在精神科疾病裡,恐慌症對藥物的反應算是最好的。[……]
◎ 陳豐偉(本文首刊於聯合報元氣週報)
罹患恐慌症的人大約佔全人口1~2%,但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有恐慌症,長期忍受恐慌症的不舒服,或因此不敢外出。恐慌症病人常不知道可就醫、服藥,其實,我常跟病人說,在精神科疾病裡,恐慌症對藥物的反應算是最好的。[……]
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研究證實,腸躁症的女性在注意力、情緒調節、疼痛抑制以及處理來自腸子的訊息的大腦區域,出現灰質厚度跟其他人不同—或 許較厚或較薄—的現象。腸躁症通常被認為是「功能性」而非「器質性」的疾病,也就是腸子的構造正常,但功能不正常。新的研究顯示,「腸躁症」的問題可 能出在大腦的組織變異—-說「病變」可能不太對,因為有類似「腸躁」問題的人太多了,可能高達20%。現在我們知道,這些人的大腦跟其他80%可能有 些微不同,造成腸胃系統的過度敏感。[……]
病人常問說:睡不著一定要靠藥物嗎?如果你一定要「今天晚上很快睡著」,除了服藥外,很難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至少比靠喝酒入睡好多了。長期連續性失眠,會惡化身心健康,也會影響白天工作、唸書、做事。
我常對病人說,偶爾睡不好不要緊,除非已經連續一星期都很難入睡,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否則不需要靠藥物。而會來看診、服藥的病人,往往是因為有許多生活壓力,沒辦法做到「降壓、多運動」的改善睡眠基本要求。
專業的精神科醫師,不會聽到「失眠」就趕快開好入睡但成癮性高的安眠藥,而是會先了解失眠原因,跟病人討論治療方式。如果判斷需要服藥,也會先從溫和、成癮性低的藥物開始。
以下是關於失眠的幾點實用資訊:[……]
常見到憂鬱症病人第二次看診拿兩星期藥後,隔了一個月才回來看診。為什麼?因為吃了三星期藥物後(第一次通常開一星期),病人覺得有改善了,就自行停藥,結果狀況變糟,才又回來看診。[……]
最近開始研究一些維他命對精神科病人的益處,在此整理一些從專業醫療網站蒐集來的學術研究結果。由於相關資料很多,這一串資料應該會越來越長。我會以學術研究的客觀數據為主,過濾掉不夠明確的訊息:[……]
如果要那些乾瘦的名模承擔厭食症的病因,名模一定不同意,因為厭食症的遠因多半是高張力的家庭關係。但經過媒體大量傳播的紙片人女性形象,卻也 增加了厭食症的盛行率。瘦而美的影像呈現,換來許多瘦骨嶙峋、胃酸乾嘔的心驚畫面,這和最後多半嫁給名人、豪門的風光完全不協調。[……]
在精神科看診,常會有病人因為過度擔憂藥物傷肝傷腎或依賴性不敢吃藥,硬撐到原有症狀反彈出現才回診。每次開抗憂鬱藥物,都得一再跟病人叮嚀, 抗憂鬱劑必須每天服用,三四星期後藥效才會出現。我會跟病人說:「你長期壓力累積,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與類固醇,造成大腦皮質受損,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憂鬱症藥物有修復大腦的功能。因為要修復,需要一段時間,你要有耐心等待」。[……]
(本文精簡版原刊登於聯合報「元氣週報」專欄)
開業至今,因為強迫症求診的病人比我想像的多。有些病人原本看憂鬱、失眠,在會談時 提到不斷重複的動作,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有強迫症。罹患強迫症的青少年也不少,但家長多半無法接受這事實,或不希望小孩太早開始服藥。有些病人服藥後明顯改 善,十分快樂地道謝。但也有些病人雖然感覺到藥物的作用,副作用也隨之而來,每次看診時都得仔細地調整藥物。恰好最近有不少網友來部落格問強迫症,就在此 整理十個常見的相關問題:[……]
在精神科診間,每天都會聽到許多匪夷所思的故事,聽病人描述他們如何陷在牢籠內難以逃脫。最讓人感到「理論與現實」差距的,是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四十歲上下、高教育程度、有獨立工作能力的都市人,不被長輩視為擁有獨立的人格與選擇權。[……]
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重要事情,反而就被直覺認為不屬於科學的範圍。比如「快樂學」的研究,是在這一世代才興盛起來。「愛情」的重要性,則一直潛藏在精神醫學裡,一直被討論,但很少成為訴求的主題。[……]
看診時病人最常問的問題是:「醫師,我最近情緒很暴躁,是不是得了躁鬱症?」通常我會對病人說:「你是因為憂鬱、長期壓力心情煩躁,煩躁的『躁』跟躁鬱的『躁』不一樣。」[……]
跟病人討論病情時常會說:「那這樣我建議你服用憂鬱症藥物」,然後病人就開始問說:「我有憂鬱症嗎?我的憂鬱症到什麼程度了」?其實憂鬱症藥物並不是只對「憂鬱」症狀有效,對「焦慮」和「疼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這是我翻譯、最近出版的「健康,這樣想就對了 」書中一段精彩故事。我覺得這本書很實用,適合所有追求更加心理與健康狀態的人閱讀。推薦給所有人。
洗衣店女神的故事
因為有四位十幾歲的小孩要撫養,琳達整天都得工作,傍晚還得回家在發霉的地下室—她稱為「地下牢籠」–忙洗衣店的事情。每當琳達要求家人幫忙收拾、整理衣服,就會出現墨力的足球練習、艾登的家庭作業、或要去超級市場買東西。幫忙洗衣店永遠是最後的選擇。
感覺: 「一個人孤單地被綁在地下牢籠是我每天生活裡最糟的部分」,琳達說。「我覺得夜復一夜忿忿不平的感覺在我內心湧出。在許多年單調沈悶、沒有人幫忙、沒有人 稱讚的工作後,我覺得必須處理[……]
這是一本談「快樂」(happiness)的書,作者最初的研究計畫寫出「選一條快樂的路」(How We Choose to Be Happy),但在演講時和醫療人員互動後,發現這些要訣對身體與心理的健康都能帶來正面、強烈的影響,於是改變研究計畫,繼續寫出第二本書。[……]
每當出現父母想帶十幾歲青少年病人來看診,同仁就會先透過內線跟我通報。通常這代表又是一件徒勞無功的苦差事,我們將花費數倍的力氣,但很難看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