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人生,不得已的選擇(康健雜誌)

在高雄看診,偶爾會見到這樣的案例。在台北或新竹,應該是家常便飯吧。

案主通常已經成家,有社會上欣羨的工作。公司有品牌,算大企業,是優秀畢業生嚮往的目標。就算沒有年薪百萬,這也還是一份有尊嚴的工作,稱得上自我實現,常可以運用公司資源,完成對這社會有影響力的專案。

年輕時,懷著理想衝勁,無眠無日打拼,也不叫苦。完成一件大案子,跟同事到居酒屋暢飲,人生多麼美好。可是,人負擔壓力的能力,總是有極限。婚後,照顧小孩、支應公婆與房貸、教育費用,開始讓人喘不過氣來。

最先出來的症狀,通常是莫名的緊繃、頭痛,到醫院檢查找不到問題,但就是會痛到影響注意力、痛到心情不好。吃止痛藥的頻率越來越高,但止痛藥引起的頭痛,又讓症狀更複雜。

可以讓自己放鬆一下嗎?每天可以有一兩小時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嗎?你的經濟能力,加入健身房不成問題,可一併上瑜伽課或太極拳。在家練練健康操,或跳鄭多燕有氧也行。

「不行,我沒有辦法完全放鬆」。早上七點多,就可能會接到主管電話。隨時隨地,都會有新的指令來到。行動電話隨時放在身邊,電話、簡訊、email或LINE隨時要能找到人。隨時會有新的案件、新的需求出現。

練瑜伽的時間自然是有,但從來不敢報名。上課時哪能把手機放在旁邊,干擾到其他學員,不被當場趕出來就不錯了。帶著耳機在健身房跑步?萬一臨時有重要事情,要穿著運動衣、全身大汗地坐在旁邊椅子上回email嗎?可能連趕快沖澡的勇氣都沒有。

每星期能暫時丟下手邊工作的,只有完整的一天,會有職務代理人扛第一線。但「總部」的人不知道私下安排的代理人制度,萬一有高層認定的重要業務,還是一通電話就打來了。手機永遠不敢關,音量要轉到最大聲。

就算要在家跳有氧,你以為電視機前那塊空地,隨時都搶得到嗎?其他家人要看電視。有時也得考慮不能吵到小孩寫作業。到最後,只有深夜看動腦的影集,看鬼片、偵探或命案片,才有真正放鬆的感覺。

這類個案,不覺得自己有精神上的問題,也沒有明顯的憂鬱症狀,所以不會優先考慮看精神科。少數不經意踏入、或經人介紹來看精神科了,通常會拿到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選擇性回收抑制劑」,外加一些幫助頭頸部肌肉放鬆的藥物。

有些人,就這樣漸漸不覺得痛了。止痛藥藥量降低後,止痛藥引起的頭痛也就緩和下來。「覺得痛」是壓力下的表象,痛久就變成習慣,也會引發憂鬱。藥物阻斷壓力與痛的連結後,病情自然漸漸改善。

可是,如果病人不調整生活作息,就不見得能在半年後順利減藥。醫師得了解病人的工作與生活,討論改變的可能性。

「我知道,但現在同樣的工作不太好找,一旦換工作,職位、薪水就會差很多,恐怕壓力會更大」。

雖然,如果就這麼一輩子吃藥,也不見得會有什麼嚴重後遺症,但藥物最好能適可而止。有位個案怎麼想都想不出改變的方法後說:

「我的同事都說怕吃藥,不敢看診。可是我看到他們動不動就大口嘆氣,腰酸背痛,我決定還是要來看精神科。」

沒到國外唸書、工作過的我不禁想著:「先進國家」的老闆,會把員工逼到這程度嗎?讓員工每天要有自己的時間完全放鬆、運動,算不算已開發國家的基本人權?

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台灣GDP成長率下滑,各種「不努力就沒有未來」的善意恫嚇在網路上被數十萬人傳閱。台灣社會陷入集體恐慌,彷彿不以健康為代價就換取不到「成功」—-我只想到我那些完全找不到縫隙,讓我能建議他們可以漸漸別再吃藥的病人。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本篇發表於 壓力。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