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吃抗憂鬱藥物容易自殺?學者說,不是這樣

最近的TIME雜誌刊登一篇文章,檢討美國衛生署(FDA)對抗憂鬱劑的「黑盒警示」(black box warning)是否恰當。這「黑盒警示」是說某些抗憂鬱藥物會增加兒童、青少年與年輕成年人的自殺想法與行為。這警示透過媒體與網路的渲染,造成美國年輕病患開藥比例大減。

TIME雜誌會做此報導,是因為今年初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黑盒警示」讓醫師對需要藥物治療的病人不敢開藥,讓病人無法得到適切的治療,反而造成自殺成功率大增。

據哈佛團隊今年初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認為,在黑盒警示放上藥物仿單後兩年,年輕病人開藥比例減少31%,但被發現的自殺行為多了21.7%,自殺成功人數多了33.7%。研究者將自殺人數增加與黑盒警示做了連結。

為什麼會有「黑盒警示」?這是FDA在2004年時,根據藥廠的研究判定,服用某些抗憂鬱劑的年輕人,出現自殺想法與企圖(suicidality)的比例,會從2%增加到4%,因此要求藥廠在仿單裡特別強調這一點。

2007年時,FDA根據更大規模的研究有了以下修訂。小於十八歲,每一千位服用抗憂鬱藥物的病人,會增加14例的suicidality回報。19-25歲,則會增加5例。

但這些自殺想法、企圖(suicidality),事實上並沒有連結到自殺成功的次數(complete suicide)。也就是說,縱使病人回報有自殺意念的比例增加,但從來沒有一份研究證實,服用抗憂鬱劑,會增加自殺成功的人數。

TIME雜誌訪談了十七位精神醫學的重要人士,其中十一位主張撤下黑盒警示,另兩位認為媒體過度渲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贊成保持黑盒警示的四人,有三人曾在2004年參與FDA放上黑盒警示的決策過程。

以台灣精神科醫師的立場,我怎麼看這件事情呢?每個人體質不同,同一顆藥物,在不同人身上常不同截然不同的反應。如有人服用抗憂鬱劑會瘦,有些人會變胖。有些人吃了心情馬上變好,有些人吃了反而煩躁。對於原本就有些精神狀況(所以才有看醫生)的病人,藥物副作用造成的身體不舒服,本來就有可能讓自殺意念暴增。

但美國社會服用抗憂鬱劑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每年有11%的美國成年人服用抗憂鬱劑。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的比例也遠高於台灣。在台灣,因為對精神科的心理排斥,以及對藥物的不信任,病人服藥如果有讓人不舒服的副作用,通常很快就自行停藥。所以忍著副作用、一直服藥到想自殺,在台灣比較不會出現。

另外,美國的醫療環境跟台灣不太一樣。美國醫師與藥廠有定價權,但相對的也有許多律師針對藥廠與醫師的疑點不斷提出司法訴訟。在這環境下,FDA的黑盒警示,反倒讓專供醫療訴訟的律師少賺很多錢,因為藥廠研究有做、仿單裡已經特別提示,不能再因這理由提起訴訟。只是,這些警示,跨海來到台灣,會嚇到許多擔心藥物副作用的病人與家屬。

治療憂鬱症,藥物是捷徑,也是目前健保體制下最節省資源的方法之一。但,藥物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也可能會惡化少數人的病情。對於一種有11%美國人在使用的藥物,已經經過大量人體實驗,我們不需要過度擔心嚴重副作用。服藥治療很難十全十美,不管對醫師或對病人來說,都是在考量「利大於弊」是否成立。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是:不要太盲目相信媒體或網路上看到的資訊。即使是仿單上你可能沒注意到的黑盒警訊,背後也是有許多故事。

(本文主要資訊來自TIME雜誌2014年11月10日刊登在網站上的文章Do Depression Drugs Still Need Suicide Warning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本篇發表於 藥物、生理學。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