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但未必合理—-東野圭吾「當祈禱落幕時」

雷,超級雷。

一位覺得虧欠女兒人生的父親,會為女兒付出到什麼程度呢?東野圭吾的「當祈禱落幕時」,凸顯一位父親的愛。

會買「當祈禱落幕時」,是因為一位臉友提到他看完時還是忍不住流淚。或許是因為他是女兒的爸爸,所以將自己投射在角色裡面?我很快就到書店挑走這本書。

當祈禱落幕時

我看這本書時,思考的是東野圭吾這一位多產作家,如何設定他的小說題材與架構?在「當祈禱落幕時」,他挑選了因為三一一震災受到重視的日本核電產業。震災後的新聞,讓我們注意到,當大家很舒爽地在熱天開冷氣時,核電廠裡最髒污、最危險的工作,是由社會最底層、需要錢又沒有其他職業技能的人來擔當。這部分說不定台灣還比日本好些?

三一一震災讓日本核電產業的管理能力受到質疑,於是東野圭吾安排刑警以外最重要的男角,因為犯罪事故假冒身份混入核電廠工作。在台灣很難想像,日本核電廠的派遣人力竟然是來自黑幫,黑幫會協助社會邊緣人假造身份,而日本政界也都知情,因為這是解除問題最簡單的方法—-要不然誰來做這些高危險的工作?

不過,書裡所說的男角殺人後冒名混入核電廠,做了好幾年工作這件事,現實上是否可行?反正東野圭吾的讀者,通常不會質疑那麼多啦。

「假冒核電廠員工身份」的設定完成後,東野圭吾接著完成負債累累的父親殺了想要非禮女兒的男人、然後假裝自殺、女兒被送到孤兒院的老套。二、三十年前沒有DNA檢驗,所以要殺一個人然後假裝自己自殺似乎比較容易,以二十一世紀為背景的推理小說就沒辦法這麼寫了。

東野安排殺人、冒名的男角跟刑警失聯的媽媽談戀愛,讓這本小說又多了些人性。同樣是等待餘生落幕的天涯淪落人,推動著劇情繼續前進。但最後男角因為怕真實身份被發現,接連殺了兩人,還是會讓人覺得,這事情有這麼嚴重嗎?被認出來就趕快走掉,真有人問起就說沒這回事、你認錯人了就好了,被殺害的人難道會有查證能力嗎?

在日本推理小說裡常出現的情節,有兩大亮點在台灣似乎不容易理解。第一個是無所不在的罷凌,感覺在日本中小學非常普遍。第二個是對家世的重視,如果近親有一位罪犯,好像就一輩子抬不起頭,找工作也很困難,就如東野圭吾「信紙」裡所說。

所以,小說裡的罪犯,為了保護女兒好不容易獲得的幸福—-能庇護她的男人,以及正在起步的事業,還是決定殺人,然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小說裡,最具推理成分的,還是那很難理解的一連串日本橋的地名。那濃縮了一位父親對女兒真摯的關懷,以及怕傷害到她的心情。東野的小說設定能設想到這地步,就是他成功的地方了。如果你看完這篇充滿雷的推介文、再去看小說,你能很快破解這十二橋的謎嗎?

不過我看推理小說都很快,我幾乎都沒在想到底謎題是什麼啦。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 陳豐偉,高雄人,1971年生,網路代號ROACH。1995年以描繪白色恐怖與網路世代的小說「好男好女」得到時報文學獎,並入選爾雅版年度小說。目前最大的願望是,能寫出一本又一本推理或科幻長篇小說。現在進行中的是「為了愛」
  • 在臉書追蹤,請加入「說故事的陳豐偉」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