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恐慌,結果改善長期的腳痛

我有一位病人,來看恐慌症後藥物反應很好,服藥四個月後藥量漸漸減少。減到最後我會跟病人說,你把藥吃完,然後就試著不要再回來了。

過一段時間,病人又回來。我問他又出現恐慌症狀嗎?病人說不是。他把藥物停掉後,腳痛又漸漸出現。這時他才想起,他原本就有長期莫名的腳痛,很難形容,很難定位,做檢查找不出問題,吃止痛藥改善有限,一直很不舒服,常常因為痛的感覺分心。

當他吃藥治療恐慌症時,腳痛竟然不知不覺中消失了,他的大腦再也不會注意腳底是不是哪裡不對勁。他完全忘記這件事情,直到把恐慌症藥物完全停掉。

我對病人解釋,或許你的腳痛是神經痛。怎麼引起的?現在的科技查不出來。但既然治療恐慌症的藥物可以改善你的疼痛,一停藥又復發,也只好先當作這是神經痛吧。

什麼藥物這麼神奇,治療恐慌症同時又改善腳痛?其實應該這麼看,人類雖然看似統治這世界,但也還是從一億年前原始的哺乳動物逐漸演化出來。演化的過程中往往是原有的生理結構將就著用在別的地方,所以像是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等神經傳導物質,就分佈在全身的腦神經系統,導致原本用來治療憂鬱症、焦慮症的藥物,可衍生出非常多種用途。

人類的好奇心,在藥物化學工業成形後,很快就發現上一代的抗憂鬱藥物,一般稱為「三環抗鬱劑」,這已經是有五、六十年歷史的老藥。三環抗鬱劑廣泛地影響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對許多莫名疼痛、神經痛、腸胃功能性問題常出現讓病人驚訝的神奇效果。但因為影響層面太大,許多副作用也限制了「三環抗鬱劑」的使用。

「新一代」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作用集中在「血清素」,對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較小。副作用減少,讓「血清素藥物」較安全,醫師較敢使用,病人比較不會因為副作用放棄治療。歐美國家長期使用「血清素藥物」的人越來越多,有時未必是為了憂鬱症,而是為了改善跟憂鬱症會互相影響的身體症狀。

憂鬱症不一定是重大社會壓力造成,也有些人是因為莫名的身體疼痛惡化憂鬱,然後「血清素藥物」改善莫名的疼痛。問題在於,有些身體疼痛在停掉「血清素藥物」後又出現,沒有人能肯定回答,這些藥物是否需要服用一輩子,或可以漸漸停藥?

要不要靠長期服用血清素藥物來抑制慢性疼痛,這問題還是要由病人自己決定。一般來說,血清素藥物沒有什麼肝毒性、腎毒性,但藥物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副作用。除非這疼痛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找不出改善方法,而且對生活品質或心情帶來很大影響,否則並不需要多吃「血清素藥物」來止痛。如果選擇服藥,也要盡量調低藥量,減少長期服藥的負面影響。

三環抗鬱劑、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這些藥物,不只改善一些病人的痛苦,也讓人類對自己的腦神經系統有更深入的瞭解。但這些藥物的發明,也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人類的心智,竟然能被這些化學物質左右的沮喪結果。不管如何,這些藥物還是由人類發明出製造方法,我們可以把這些藥物當成改善生活品質的「工具」,要不要用、什麼時候使用,還是由自己決定。而醫師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病人瞭解各種科學上的發現。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千疼痛病人臨床經驗與多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Introduction to Psychoneuroimmunology (Elsevier)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The Headache Handboo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RC Press)
  9. Neuropathic P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Antidepressant Use Rising, Especially in Women (MedScape)
  11. Brain Inflammation Tied to Depression, Suicidal Thoughts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數度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疼痛與身體症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