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肝也不好—-不要怕吃藥,但也別依賴藥物

(手機用戶點選右上方 可進入其他選項)

我注意到「睡不好肝也不好」的問題,是先看到一篇小老鼠研究,說睡眠被嚴重干擾的老鼠,有很大比重後來出現肝癌。醫學常見的說法是,睡不好會增加肝臟脂肪累積,而肝臟脂肪跟肝硬化、肝癌高度相關。

人類沒辦法像小老鼠一樣拿來分組研究,不過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長期失眠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血脂肪過高密切相關。當然啦,失眠也跟失智症、憂鬱症、自律神經失調、各種精神疾病高度相關。這中間的作用機制還不明朗,但睡眠的重要性早被科學家確認。

失眠跟許多慢性疾病的關連,可能在於失眠會增加體內的發炎反應(inflammation),增加嚴重時會造成許多問題的「自體免疫」(autoimmune)。如長期失眠會造成肝臟脂肪堆積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失眠增加了胰島素的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干擾醣類與脂肪代謝。

充足的睡眠、固定的睡眠時間,是維持良好身體健康的基礎。我常跟身心症狀還不嚴重的病人說,先好好睡幾天再說。也許睡飽了,其他症狀就改善了,不用急著開始吃治療的藥物。睡飽了,去做運動,身體跟大腦就放鬆了,一些焦慮、憂鬱就沒有那麼明顯。

什麼時候需要看診拿幫助睡眠藥物?很重要的是:不要一失眠就來找醫師。現在社會變化大、壓力大,人們常需要做各種選擇,大腦煩惱多就不容易入睡。一時間睡不好、睡眠時好時壞,這並不要緊。自我調適、問題改善後,睡眠就有可能漸漸恢復。

需要看醫師的是「慢性失眠」(或合併重大精神狀況的失眠,這部分在此不談)。如果你有些壓力已經慢性化、連帶影響長時間有睡眠問題,而且你發現常常睡不好已經造成你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影響正常的工作、求學、人際關係、家庭生活,這時,為了避免整個人的狀況往下掉,就可以考慮來看診,先讓自己趕快睡著再說。

許多病人會擔心,輔助睡眠的藥物有沒有成癮性?事實上,只要是能快速入睡的藥物,一定有成癮性。但有成癮性不代表吃了就戒不掉。大多數病人都可以在睡眠穩定、壓力減輕後,逐漸減少藥量。在持續回診的病人中,開一個月藥物,兩、三個月才回診,平均日藥量越來越少的病人,還是佔了多數。

如果抱持「對抗藥物」的心態,反而不容易減少每天服藥的安眠藥,因為「對抗藥物」的念頭會產生新的壓力與焦慮。從睡眠藥物得到好處一段時間後,想要漸漸減藥,可以擬定一個讓自己身心放鬆的計畫(如減少工作量、降低人際衝突、多運動練氣功練瑜珈等等),睡前若感覺放鬆有睡意,就很自然地減少一些些藥量,讓大腦漸漸適應越來越輕的藥物。

有不少病人最後會在身邊放一些安眠藥、鎮靜劑,需要快點睡著時會吃藥,久久才回診一次。服用這些藥物會有什麼副作用嗎?所有藥物的使用說明書都有一整頁的副作用列表,到底有沒有副作用,還是要看自己感覺。如果睡前服藥,第二天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還是要跟醫師討論,看是不是要調整。

如果服藥後沒有感覺到什麼副作用,這些藥物就可以長期使用嗎?這還是要跟其他方案比較。很明確的,服用一般的鎮靜劑、安眠藥,至少是比長期靠喝酒入睡來得好。酒精的成癮性比一般藥物來得強,長期大量飲酒對身體器官造成的傷害非常明顯。服藥入睡,有時是「不得已的選擇」。如果能降低壓力、找時間運動來改善睡眠,誰不願意這麼做呢?但許多人無法逃離原有的壓力源,藥物成為先讓自己好好睡著的優先選擇。

如果需要常常靠藥物入睡,找出一個可以維持穩定的最低劑量,可減少你吞進去的藥物總量。藥物很難剛剛好符合我們的需求,我們很難找到剛剛好可以睡八小時又沒有什麼副作用的藥物。有時吃低劑量藥物、可以睡五、六小時,起床時有「睡覺過」的感覺,至少就比原來天天失眠好多了。如果一心想要「睡飽飽」,結果睡醒後藥物殘留的血液濃度過高,反而會影響白天的大腦認知功能。

最後有一點很重要的事情必須提醒:如果你發現自己有「呼吸中止症」的特徵,可能是因為「呼吸中止症」導致睡不好,那就請不要只靠藥物入睡,一定要去醫院好好治療。服用鎮靜、安眠藥有時會惡化呼吸中止症,不治療、只服藥通常只會惡化病情。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牽涉到許多失眠相關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萬病人臨床經驗與上千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Clinical Implications (Springer)
  2. Stress, and Allostasis-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Springer)
  4. Healing the angry brai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5.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6. DSM-IV-TR (APA)
  7.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8. Managing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MedScape)
  9. Sleeping Pills May Cut Risk for Suicidal Thoughts in Depression (MedScape)
  10. Poor Sleep Slows Work Productivity (MedScape)
  11.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MedScape)
  12. Want to Improve Patients' Mental Health? Start With Their Sleep (MedScape)
  13. Sleep Problems Linked to Suicidal Thoughts in Youth (MedScape)
  14. Could Better Sleep Prevent Dementia? (MedScape)
  15. Sleep and Pain Are Definitely Coupled—but How Tight Is This Coupling? (MedScape)
  16. Poor Sleep May Drive Obesity, Hypertension in Black Women (MedScape)
  17. Weekend Sleep-in May Lower Mortality Risk (MedScape)
附註二:這篇文章有提到藥物,基於醫療專業應有的平衡報導,在此提醒您,藥物治療是健保醫療的選項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治療模式。有許多病人服藥後因為成效不錯,定期回診,我們醫師持續看到的,自然是這些對藥物反應好的病人。但也有些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有些病人服藥後因為副作用不回診。藥物不可能完美,只是選項之一,也有人靠高密度的運動改善睡眠。這是面對藥物時,醫療人員應帶給病人的思考面向。
本篇發表於 失眠。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