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郭彥麟醫師)

全世界大約有百分之二的人受強迫症所苦,陰魂不散的症狀消耗了病人大量的時間、生活空間、及精神能量,而身旁親密的人,通常也會被捲入消耗的漩渦之中。美國曾有研究指出,強迫症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每年八百多萬美元,占所有精神疾病的5. 7%,其中,強迫症造成的間接損失,主要是個人產能的下降,大約六百多萬美元。

因此,積極面對強迫症,改善生活效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除了藥物之外,配合認知行為治療的介入,亦可以逐漸減緩強迫症帶來的消耗。然而,認知行為治療並不如藥物治療,只要倒杯開水,將藥吞下那般簡單,治療的過程是相對耗時,且需要極大耐心與毅力的。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是以暴露不反應為基礎,輔以理性的自我對話及正向的自我支持。

一、          暴露不反應

在誘發強迫症狀的情境下,刻意抵抗內在的驅力或衝動,不讓症狀產生。例如鎖好門之後壓抑自己回頭撿查的念頭、洗完手之後拒絕再去觸碰肥皂。對強迫症個案而言,誘發情境中擠壓了巨大的焦慮,而強迫行為是釋放壓力最快速的途徑。因此,選擇不反應之後,沒有出口的焦慮會瞬間淹沒個案。但這個不同以往的選擇是改變的開始,也是面對焦慮,克服強迫症的契機。

二、          焦慮適應

所幸,焦慮並不會無限地膨脹,反而是過去一貫的強迫症狀餵養了它,讓你沒機會等待焦慮終止。不反應的過程中,焦慮會到達頂點,然後慢慢退潮。然而,這個等待的過程是煎熬的。我們必須練習轉移注意力、投入當下、運動、腹式呼吸、放鬆冥想等各種方式,爭取時間,提升面對焦慮的能量。另一方面,待焦慮漸息之後,回顧這個嶄新的經驗,讓它成為深刻的記憶。我們可以相信,焦慮不再是無法面對的魔鬼,而強迫行為也不是唯一的妥協。

三、          自我對話

強迫症狀的背後,有許多認知謬誤。而透過理性的探討,反覆的澄清,可以減弱這些非理性思維的黏稠度。我們可以將這些分析紀錄下來,在焦慮迷亂的當下拿出來提醒自己。在緊繃的不反應之中,我們可以簡單地告訴自己:”我很清楚,我知道這是不合理的,這只是焦慮!”

此外,我們也必須不斷地自我鼓勵,並在心中向強迫症發出自我捍衛的聲明:”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不會再被你綁架!””我要拿回我的主導權!”

四、         行為計畫 

在內在改變之前,先利用外在的彈性,進行一些行為或環境的調整,提升生活的效能。在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試著將症狀的誘發物或情境排除在生活之外。例如,當紅綠燈是刺激物時,我們可以規劃一條最少紅綠燈的交通路線,而當反覆繫鞋帶延宕了生活的節奏時,我們可以選擇懶人鞋。

倘若某個強迫症狀嚴重傷害身體,且無法在短期內緩解,或許我們可以尋找一個相對安全的替代症狀,來作為焦慮的出口。這些調整,不是屈服,反而是用智慧擺脫強迫症的威脅,讓自己更有餘裕去面對強迫症。

除了認知行為治療,許多面對焦慮與負向情緒的心理治療方式也逐漸被引入強迫症的治療中,如正念(mindfulness)便是積極發展中的治療方式。強迫症是以生理因素為主的疾病,也因此相對倚重藥物的治療,然而,許多研究也發現,合併心理治療可以帶來更大的效益。認知行為治療雖然耗用心力,但所換取的信心與自在,是值得努力與等待的。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附註一:本文牽涉到許多強迫症相關概念,來自作者累積多年數百病人臨床經驗與上百篇文獻閱讀,底下列出重要值得參考的「教科書等級」學術書與重要文獻及專業醫學網站連結:
  1. Textbook of Psychopharmacology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 DSM-IV-TR (APA)
  3. DSM-IV-TR in Action (Wiley)
  4. Kaplan and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LWW)
  5.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ore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6. APA Releases Guidelines on Treat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7. NICE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OCD
本篇發表於 強迫症。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