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戒,不戒?(聯合報)

最近我從手機登出了臉書帳號,以後只在電腦上使用。幾天後,臉書推出Facebook Home手機桌面程式。臉書創辦人說,每個人一天會拿起手機看100次。嚇,這不是成癮嗎?克制看臉書的衝動,看來是許多人都得面對的問題了。

3G、WiFi加上普及的智慧型手機,讓臉書成癮更加氾濫。三月號的”Monitor on Psychology”提到,臉書使用者有兩端社交傾向:非常孤寂與高度連結。社會化的人用臉書鞏固人脈,孤寂的人想來尋求連結。但孤寂的人最終還是孤寂。

研究者請100位大學生戒斷臉書兩天。這兩天,「與他人緊密」的感覺降低,但孤寂的感覺沒有變化。恢復使用臉書後,那些問卷裡特別寂寞、連結感低的人,用臉書用得特別兇。孤寂,是使用臉書的重要驅力。

2011年針對300位大學生的研究顯示,連續看臉書三分鐘後,比起同樣用三分鐘看鏡子或呆坐的人,在「自尊心量表」有更高的分數。「提昇自我」如此容易!2012年另一份研究認為,那些會一直把自己標記在照片裡、加一大堆現實生活裡不認識的「朋友」的臉書重度使用者,在自戀型人格量表裡平均分數較高。

臉書成癮越來越普及,讓人聯想到,臉書驅動了多巴胺的獎勵機制,讓我們好像陷入迷幻藥的好心情。或許就如「我們真有自由意志嗎」這本書所說,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有社交本能,在其他生物罕見。十二月大的小孩會本能地提供資訊給他人,黑猩猩寶寶不會。「社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硬道理,大腦獎賞社交行為,臉書的分享與按讚讓多巴胺爆發—-無論是按讚或接受讚的人。

台灣人平均每個月使用臉書400分鐘,這還不包括手機上網。扣除掉偶爾上網的人,每天使用一兩小時的人應該不少。事實上,臉書比抽煙、喝酒還容易上癮,畢竟這是天生本能。許多人一有空閒,就無法克制想把手機拿出來看的強迫行為。

一天開手機100次,很難不讓注意力渙散、不易集中在其他重要事情,多少會干擾大腦思考,甚至讓焦躁程度增加。每天玩遊戲、網路超過十小時的人,主導認知功能的大腦皮質會萎縮。主動學習與運動才能增進大腦功能。你會因為沉迷臉書減少運動時間嗎?

最近一位英國知名腦科學教授說,一些經過設計的平板或手機遊戲,可能有助於大腦新生作用(neurogenesis)。或許這可以拿來當幫助戒臉書的「替代療法」。但哪些遊戲有益大腦又不易上癮?這可能要讓科學家去傷腦筋了。

[catlist categorypage=”yes”]

========如果您想來看診,請注意下列事項==============================
  • 快樂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二路352-1號 (07)7686789
  • 五甲心靈診所: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75號3樓(靠捷運站可搭電梯)(07)8412588
  • 診所簡介}{門診時間}{醫師簡介
  • 初診請先電話預約 / 看診請帶雙證件 / 快樂心靈病人很多有時需等候
  • 過動、妥瑞請約潘卉郁、李博偉醫師門診 / 未滿六歲請到醫院看診
  • 基層診所資源有限,若需要長時間會談請參考這些連結資源
本篇發表於 心的力量。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