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更年期的用藥警訊

在看診時,常有中年女性病患懷疑自己的症狀跟更年期有關,討論症狀出現的時間點後,我也認同可能是更年期症狀惡化了原本輕微的症狀,會請病人考慮是否到婦產科看診。但有些病人不敢接受雌激素治療,怕會增加致癌的機率。其實,如果在適當的時間點投藥,排除有某些家族病史的病人,雌激素治療雖然會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生率,但也會減少某些癌症的發生率,正負相抵還是利大於弊。但「癌症」這兩個字難免會帶來心理障礙,所以許多病人還是選擇服用諸如大豆異黃酮的健康食品,或留在精神科接受短期治療。

有女性更年期,那是否有男性更年期呢?也常有中年男性病人這麼問。不管有沒有,在美國,每年已經有數百萬男性服用睪故酮(testoste[……]

Read more

發表於 更年期與經前症候群 | 在〈男性更年期的用藥警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一點點運動就可以預防憂鬱

每天散步半小時,就可以預防憂鬱症?這是真的,如果你捨得撥時間出來。

最近有篇論文系統性地回顧了三十篇關於運動與憂鬱症的大型研究,發現其中二十五篇肯定運動預防憂鬱症的效益。一般建議,一星期至少要有150分鐘有氧運動,是的,就是會流汗、心跳會變快的有氧運動。[……]

Read more

發表於 運動與營養 | 在〈一點點運動就可以預防憂鬱〉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睡眠讓大腦排毒,科學期刊這麼說

跟初診病人會談時,我會先確認病人的焦慮、憂鬱症狀嚴重到什麼程度,對現實生活、工作影響大不大。如果病人只有「失眠」比較嚴重,其他症狀還算輕微時,有時,我會先讓病人好好睡一星期再說。

睡飽一星期後,有些病人的整體狀況就好多了,也就比較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然後多運動,走回正面循環。[……]

Read more

發表於 失眠 | 在〈睡眠讓大腦排毒,科學期刊這麼說〉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不要讓杏仁核綁架了(康健雜誌)

「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是知名的”EQ”(情緒商數)作者丹尼爾‧高曼想出的名詞,生動地傳達出「杏仁核」的重要性。當我們火冒三丈,情緒無法平復,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時,請默念「不要讓杏仁核綁架了」六聲,或許能幫助恢復平靜。[……]

Read more

發表於 心的力量 | 在〈不要讓杏仁核綁架了(康健雜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主宰、迷人、有爭議的女性賀爾蒙(康健雜誌)

有時在我的診間會出現以下對話:「醫師,我有去看婦產科,有開一顆賀爾蒙的藥,我吃了覺得好很多,所以把你的藥停掉一顆。兩邊的藥一起吃有沒有關係?」

精神科診所的病人,25-55歲的女性接近半數,其中不少有更年期相關的問題。有些女性在接近四十歲時就出現「近停經期」(perimenopause)的症狀,如失眠、易怒、心情低落、增胖。到更年期,熱潮紅、夜汗、頭痛、注意力記憶力變差,更加讓人不舒服。[……]

Read more

發表於 更年期與經前症候群 | 在〈主宰、迷人、有爭議的女性賀爾蒙(康健雜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追尋快樂的代價(康健雜誌)

這可能是精神科醫師的宿命,媒體記者採訪或聊天時,常會詢問:「陳醫師,每天聽那麼多故事,你如何排解壓力,保持快樂的心情?」[……]

Read more

發表於 心的力量 | 在〈追尋快樂的代價(康健雜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很難掛到號怎麼辦?

為了維護基本的看診品質,我們採用「預約看診」制度,有先電話預約、或看診完預約下次看診時間的病人優先看診。沒有預約的病人,有時可能得等上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

Read more

發表於 精神科診所介紹 | 在〈很難掛到號怎麼辦?〉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別帶給病人父母壓力(聯合報)

偶爾會有以下對話—-醫師:「你的大腦生病了」。病人大驚:「憂鬱症不是心靈的疾病嗎?」(然後用雙手在胸口比個心型)。「憂鬱症是大腦的疾病」,醫師篤定地說。「可是我是用心在思考」「如果用刀在你的大腦刺個洞,你還能再思考嗎?」[……]

Read more

發表於 心的力量 | 在〈別帶給病人父母壓力(聯合報)〉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台灣人,這麼不快樂嗎?(康健雜誌)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媒體報導說,根據某某研究,台灣人越來越不快樂,擔心失業、收入不高、經濟衰退。有些調查出自擅長議題行銷的人力網站,媒體也是照單全收。

但台灣人有越來越不快樂嗎?快樂,或不快樂,怎麼測量,怎麼做前後比較?跟還沒有Internet、沒有智慧手機與iPad的時代比,現在的台灣人是否更不快樂?[……]

Read more

發表於 心的力量 | 在〈台灣人,這麼不快樂嗎?(康健雜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別讓壓力影響性生活(康健雜誌)

在華人社會,「性」仍然隱晦、難以啟齒。沒有主動問,病人不會提最近的性生活。男病人偶爾還會問說,最近缺乏性慾,是疾病還是藥物造成?女病人則很難說出,沒有性生活也是個問題。[……]

Read more

發表於 壓力 | 在〈別讓壓力影響性生活(康健雜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社交恐懼症與畏懼症

社交恐懼症其實很常見,但多數被壓抑或隱藏下來。有社交恐懼症狀的人多達10-20%,甚至有些調查裡,有40%的人認為自己有「長期害羞」的症狀。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個性」或「人格特質」。[……]

Read more

發表於 焦慮症 | 在〈社交恐懼症與畏懼症〉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讓大腦的潛力發揮出來(康健雜誌專欄)

我有位年長病人,幾年前出車禍顱內出血住院,出院後找醫學中心神經科名醫門診追蹤。病情穩定,逐漸不再回診後,重度憂鬱症狀出現,因距離問題轉來我的門診。我檢視過去用藥,發現名醫有開抗憂鬱藥物「百憂解」。[……]

Read more

發表於 康健雜誌專欄, 藥物、生理學 | 在〈讓大腦的潛力發揮出來(康健雜誌專欄)〉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臉書,戒,不戒?(聯合報)

最近我從手機登出了臉書帳號,以後只在電腦上使用。幾天後,臉書推出Facebook Home手機桌面程式。臉書創辦人說,每個人一天會拿起手機看100次。嚇,這不是成癮嗎?克制看臉書的衝動,看來是許多人都得面對的問題了。[……]

Read more

發表於 心的力量 | 在〈臉書,戒,不戒?(聯合報)〉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自律神經失調的時代(康健雜誌)

隨著越來越多媒體反覆傳播,「自律神經失調」廣為人知,許多病人在看診前,便已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這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看起來似乎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怎麼治療呢?[……]

Read more

發表於 自律神經失調 | 在〈自律神經失調的時代(康健雜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讓太太喘口氣吧(聯合報)

這是偶爾會在診間聽到的故事—「偶爾」是因為這樣的個案通常不會太嚴重,胸悶與腸躁的症狀很少讓她們想到來看精神科。[……]

Read more

發表於 女性專區 | 在〈讓太太喘口氣吧(聯合報)〉中留言功能已關閉